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住宅产业化成建筑业节能减排重要手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6日14:24  21世纪经济报道

  如何用产业化方式修建一栋住宅?

  首先,“拼装”起楼体。拼装的意思是:材料已经按照一定的模式预制,只需将它从工厂运到施工现场,然后像“搭积木”那样,一块挨着一块从容地组装。那种在粉尘水泥中,一砖一瓦盖楼房的做法,被彻底抛弃了。

  接着,在明显精致许多的楼体里,开发商开始往里安装各种内件,比如说通风设备、许多管线,乃至厨具、洁具。而这些内件,同样已在工厂里制作完毕,并且按照各种型号、尺寸、材料、颜色分门别类,以供选择。

  “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工期至少会缩短1/3,”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开彦对本报记者描述,“由于部件都提前设计、制作,房屋质量当然大有保证。”

  更重要的是,按此方式生产住宅,将大量减少房屋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同时减少污染环境的建筑垃圾。

  这种工业化的建筑方式,始于二战后的欧洲。十年前,住建部成立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希望取代我国传统的粗放式手工制造方法。

  “十年了,住宅产业化始终没有取得太大成效,”一位房地产观察人士对记者直言,“只有万科一家独行,尚且取得一些成果。”

  随着低碳风起,住宅产业化终于引起广泛关注。它被看作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低碳。

  6月28日,北京市出台《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将对产业化住宅奖励3%的建筑面积,并于今年建设50万平方米的产业化住宅。

  这被看作是住宅产业化迎来的一次机遇。

  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正在积极寻求与政府合作的机会,同时将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工业化装配式住宅100万平方米,其中北京将完成18万平方米,占全集团的近1/5。

  “内装”标准化难题

  这不是万科第一次在北京建设产业化住宅。早在2009年,万科便在北京完工、销售了两栋按产业化模式建设的住宅楼。

  从北京万科提供给记者的材料上看,这两栋由于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与常规建设方式相比,钢筋节省四成,木材和砖块均节省超过一半,水耗和电耗都有不同程度的节约。

  但在开彦看来,万科所做的产业化并不完整。

  开彦曾是中国建筑设计院的副总建筑师,从事建筑标准化研究已有40年历史。在接受采访前不久,他刚被位于安徽合肥的一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聘为专家顾问。

  “万科,在外装方面做得很好,但内装方面,还比较欠缺。”

  开彦说。所谓外装与内装,来自于国际流行的SI(support&inter)体系。开彦介绍,外装便是支撑体,产业化方式包括了构件、模型等多种形式,目的就是搭建起楼体。内装则是指厨具、管线、通风设备等,是产业化中的难点,也是重点。

  “这涉及到建筑学中的‘数模’概念。”开彦解释,数模概念简而言之,便是通过数列关系,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各种部件,将一个楼房的外部、内部各部件都协调组合起来。

  比如,万科邀请某厨具公司为自己的产业化住宅提供整体厨房。现在最先进的做法是,由厨具公司派出两位测量员,仔细测量住宅的尺寸后,再设计图纸、加工,完成后便可运输、安装了。

  “如果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充分运用数模这个概念,万科想要安装整体厨房,只需向厨具公司点名购买‘2号’厨房或者‘3’号厨房,”开彦兴奋地描绘,“不管什么品牌、什么材质、什么颜色、什么规格,只要是‘2’号厨房,就一定能够完美地安装进这栋住宅里。同时,厨房的功能一项都不少。”

  但根据开彦曾经做过的调查,目前我国建材市场上,同一功能的产品,规格能有几十上百种,“这种无序的状态,实际上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美国的住宅产业化模式,在我看来相当合理,”开彦说。由于美国都为单体别墅,居民通常是拿着设计好的图纸,直接去建材超级市场采购产品,“跟采购酱油似的采购墙面”。这些货品通过集装箱送到施工现场,只要三四个人,两三天时间,一栋小别墅便诞生了。

  残缺的产业链

  尽管前景美妙,但想要实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了建设它的产业化住宅,万科必须在其周围形成了一套定制供应商。”开彦说。包括外装的墙板、门窗,内装的厨具、空调等等。

  产业链是否完整,极大地受限于外部环境。由于毗邻产业化概念普及的香港,万科在广东能比较顺利地找到供应商,因此住宅产业化试点比较顺利,但到了北京、上海,寻找合适供应商的难度便增加了。

  开彦的观察也证实这点。在北京,与万科合作生产预制件的工厂一直生产的是桥梁等其他产品,并非住宅构件。

  “目前阻碍住宅产业化快速发展的,便是产业链的问题。”开彦下结论。

  北京万科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也回避了产业链建设现状。

  前述行业观察人士对记者坦言,万科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择供应商,定制符合自己要求的货品,也就是说,这套产业链完全是为万科量身打造的。撇开成本问题不谈,单是向行业内推广就存在很大障碍。

  开彦也透露,在一次住宅产业化的讨论会上,就有其他房地产商提出疑问,究竟是万科的产业化,还是中国住宅的产业化?

  而理想的住宅产业化,应该是所有的开放商都能在社会化的产业链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若非如此,全面的产业化是难以形成的。

  目前,万科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供应商积极为其提供定制类产品。而对其他难以做到这点的开放商来说,产业链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产业链的建设离不开规格化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需要行业的整合。

  开彦便建议,政府应出面,建立一套产业化住宅的“通用体系”,对产业链上的各种产品都进行归类、规范。在这套标准化的产品链上,开发商可以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并加以组合,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卖点。

  7月有望出台技术体系规定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国家政策走了一些弯路。

  前述观察人士口吻复杂地说,万科做了政府该做的工作,比如说树立标准,搭建产业链。“在中国的住宅产业化方面,政府的角色是有所缺失的。”

  开彦也直言不讳。开彦批评,有关部门把住宅产业化与房地产业混为一谈了。前者是一种与生产方式相关的建筑过程,而后者是一种与投资、土地、运营相关的开发过程,它们是先后关系。

  “以为把房地产业现代化了,就能让住宅产业随之现代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多年来一直呼吁住宅产业化的开彦,语调激动地表示。

  在他看来,住宅量大、面广,仅靠市场的力量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日本,政府制定了数个住房五年计划;在丹麦和瑞典,政府直接制定住宅通用标准。

  目前,无论是扶持政策,还是产业链建设,我国都尚未拿出更有效的促进手段。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尽管住建部、房地产业,甚至媒体舆论,都已将住宅产业化列为“节能减排”、“建筑低碳”的重要手段,但视线集中在产业化手段之于房地产行业的重大意义,尚未发现有中立的研究机构,在住宅产业化与节能减排方面拿出能够指导发展的成果。

  开彦强调,全世界每年新增的建筑量。1/10都在中国,如果仍采用粗放式的传统手工建筑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寿命不长,同时还存在着资源的巨大浪费。

  记者获悉,本月7日,北京市将召开会议,讨论北京市的住宅产业化技术体系。这对北京万科,以及中国住宅产业化的推动者们来说,是一个等待已久的机遇。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