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00件环保小事(二):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16:59  新浪环保

  6.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塑料制品是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工业的原料本身是石油工业的副产品,塑料生产不仅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产生大量污染。

  非降解塑料餐盒的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废物。废弃后的塑料再利用价值低,再生产成本高(约3000元/吨),且回收困难。在环境中不易生物降解(据研究表明,掩埋于地下的塑料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焚烧处理又会造成二次污染。

  非降解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和不当处置,降低了土地质量、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环境压力,不仅会使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垃圾的包围之中,而且也将使我们的子孙失去生存的土地,面对难以解决的治污问题。而实际上,塑料餐盒的功能非常有限,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耐用品来替代它。

  因此,我们应尽量少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及其它非降解塑料制品。

  7.不燃放烟花爆竹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以火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烟花爆竹,曾经是中国人在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喜庆之物。

  但是,随着人口的日渐膨胀和集中,以及自然环境的日渐脆弱,燃放烟花爆竹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

  今天,在很多大中城市,法律已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城市中禁放烟花爆竹,除了安全和防火方面的考虑外,还有一些重要原因:烟花爆竹的集中燃放会产生大量烟尘,产生很多垃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浪费大量资源。

  据报道,北京市在禁放烟花爆竹之前,每年春节期间出动的环卫工人数和环卫车辆数都相当于禁放后同期的十几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选择更文明的形式欢庆节日,进而建设起全面的绿色文明。

  8.双面使用纸张

  据先前一些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的预言家们预言,电脑的使用将把纸张打发进历史的陈列馆。但事实正好与预言相反美国每年耗用的书写与打印纸张从1956年的700万吨增加到了1986年的2200万吨,而且纸张用量有增无减。

  当然,纸张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废纸的再生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废弃物。印刷用纸要回收再制,都必须经过一道脱墨手续,产生两大产品:一边是不含油墨、可以用来制纸的纤维,另一边则是大量的淤泥。

  再生纸通过一系列的使用而有所变化,从高质量的粘合纸到新闻纸到板箱纸,及至最后用作堆肥或在同一生产厂内作燃料。在这一过程中,纸张的物质性能是递减的。我们知道,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可以降低资源流动的速度。将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1倍,相当于减少了一半的废物。双面使用纸张,使纸张的使用量减少一半,当然也就减少了一半的废纸产出。

  9.节约粮食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

  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 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

  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

  10.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商品的废弃和任意处理是普遍的,特别是一次性物品使用激增。

  据统计,英国人每年抛弃25亿块尿布;日本人每年使用3000万台“可随意处理的”一次性相机;日本的公司免费分发数百万节含有镉和汞的电池;除了可任意处理的钢笔之外,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刀、27亿节电池、1.4亿立方米用于包装的聚苯乙烯塑料,3.5亿个油漆罐,再加上足够供全世界人口每月野餐一次使用的纸张和塑料制品。

  尽管一次性物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特殊需要,但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

  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提倡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消费量将是巨大的,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非降解塑料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