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光伏产业上游遭污染质疑 有毒副产品难以回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08:21  南方日报
光伏产业上游遭污染质疑有毒副产品难以回收
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阳光谷”利用了光伏发电等新科技。新华社发

  太阳能给中国带来污染?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在题为“发展低碳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演讲中表示“生产太阳能产品把污染留在中国”。在本报记者专访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首席气候变化与能源领事韩天恩的时候,这个说法也得到了佐证。他说,太阳能消费市场90%是在发达国家,而原料生产100%却在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把污染都留在了发展中国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能源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一向被视为前景看好的绿色产业。而今,光伏产业的上游———多晶硅生产正遭受污染质疑:国内大部分厂家生产多晶硅的过程耗能高,随之产生的大量有毒副产品四氯化硅难以回收处理。

  阳光产业暗藏污染隐忧

  “太阳能发电的前景很好”,费维扬院士称,一个标准的商业化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可将12%—18%的太阳能转化为可用的电能,而高端模型效率可达20%以上。

  虽然目前“发电技术不够成熟,成本比较高”,但费维扬表示“在未来10年或20年内光伏电池成本可能下降到目前的十分之一”。

  光明前景的背后却早已暗藏隐忧。

  早在2008年,央视曾对国内产能最大的多晶硅企业———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查,在工厂的一条明沟中,记者见到了像雪一样的泡沫,这就是工厂最后排出的废物。洛阳中硅公司和当地的环保部门表示,洛阳中硅确实对多晶硅生产中产生的剧毒尾气和副产品进行了回收;但另一方面专家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技术还不具备根治污染的能力。然而,国内投资多晶硅正在成为一股热潮,各方利益都希望从多晶硅上面挖出一座金山。

  此前在河南也有过当地多晶硅工厂污染环境的传闻。当地媒体报道称,河南省林州市城郊乡张家庄部分村民出现胸闷、恶心、眼发红、四肢无力等症状。由于症状相似,村里人怀疑这和年初在当地开工兴建的一个多晶硅项目有关。由于民心惶惶,城郊乡政府为此专门进行调研,将之归结为多晶硅厂的一次意外事故。

  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教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对国内大量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感到担忧,因为这些项目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副产品的回收问题。

  高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直至目前,这种情况并没有明显改观。

  现在欧洲国家政府都以优惠的政策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也用补贴的方式鼓励大众使用太阳能。“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欧洲国家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国家生产多晶硅,都把多晶硅的生产放到了发展中国家”,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首席气候变化与能源领事韩天恩说。

  “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都采用闭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这种技术基本上可满足环保要求;但采用技术比较落后的非闭环的所谓改良西门子法的厂家生产多晶硅,不仅能耗高,而且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王占国院士为此感到担忧。而目前大部分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使用的是后者。

  费维扬院士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太阳能生产厂把大量废物留在中国,污染比较严重。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

  同时“在生产多晶硅时,还将产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一种高污染有毒液体,”且其“再利用的成本昂贵,多数中国企业未装设或未完全安装相关的回收设备,对四氯化硅的无害化处理将成为制约多晶硅发展的瓶颈”。

  产能是否过剩的悖论

  那么当初是什么吸引投资者疯狂涌入多晶硅产业?“多晶硅从2005年的40美元/公斤,到2008年最高冲破400美元/公斤,步步跃升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大批资金的蜂拥而入。”回忆起前几年的多晶硅投资热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将矛头指向了由于涨价而带来的利润暴增。

  当时,随着国际油价不断上扬导致的严峻能源形势,新能源需求重新抬头,光伏产业热潮再现,多晶硅因供不应求而“鸡犬升天”,国内各地争相上马多晶硅项目,并亦顺理成章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只要和多晶硅沾上边儿,股价就会常保高价位。从2007年开始,投资太阳能领域的上市公司,99%的公司将目光瞄准了多晶硅制造。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多晶硅价格迅速回落,投建多晶硅项目的热潮突然降温。今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多晶硅价格又开始猛涨。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已占世界产量的四成。

  去年9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多晶硅列入重复建设行业,里面指出“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

  然而,科技部对多晶硅产能过剩问题有不同判断。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的调研显示,虽然我国多晶硅产能扩张很快,但由于建设周期以及市场波动的原因,多晶硅产业一直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

  目前,多晶硅核心技术———三氯氢硅还原法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少数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的多晶硅材料生产工艺中,由于核心技术工艺没有完全掌握,尾气中还原回收再利用工艺尚未实现。即使拥有了这些设备,如果工艺技术掌握不好,不但会污染环境,还会直接影响产品纯度,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指出。

  提高门槛难倒没钱企业

  一系列政策还在酝酿或陆续出台。

  根据《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太阳能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要不低于98.5%、99%、99%;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这个意见出台之后,很多老板反对,行业协会也叫喊,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严格执行起来,可能意味着成本大幅提升,甚至倒闭。但从行业长远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角度来说,这个决定是对的。”费维扬说。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6月在多晶硅市场分析及科技发展座谈会上透露,《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已进入到国务院相关部门征求意见阶段,而相关部门也可能会对多晶硅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进行补贴。《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是针对该行业耗能较多(是国外的三四倍)、污染较大,加上快速扩张、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而提出。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正在制定的多晶硅行业准入门槛,将对行业的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修订,形成一个“合适高标准的,又有利于我们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的准入门槛”。

  根据征求意见中的标准,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前15家多晶硅企业“是完全符合相关要求的”。而40多家企业中,有20家左右存在环境问题,并且,少数企业由于工艺问题,能耗比较大,存在一定的污染隐患。而标准出台后,资本市场对多晶硅投资将做全盘考虑,“包括政府限制、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因素,对千吨级小厂的投资,将会紧缩甚至全面撤退。

  而在多晶硅产业发展旺盛的四川、江西,去年以来也开始以提高地方准入规范、加强污染巡查等措施,对多晶硅生产的副作用进行监管。四川今年6月已暂停审批多晶硅行业扩大产能项目。

  碳交易或可解治污资金困局

  “要改变这种现状,对于新能源产业的设计应该从整个产业链入手,才能解决在生产多晶硅环节为发展中国家带来重大污染的问题”,在韩天恩看来,从整个太阳能产业链来看,太阳能是没有污染、低耗能的,但是生产环节却是高污染和非低碳的,因此最后使用环节的国家就应该对生产材料的国家进行补偿,并要求补偿的资金必须用于解决多晶硅生产的污染和高能耗上。只有建立了这种机制,才有资金投入到解决多晶硅生产环节的污染问题。

  他说,目前采取这种办法解决新能源生产环节中污染问题要靠世界贸易公平的大环境,只有通过谈判,发达国家才能把污染的成本加入到最后太阳能使用的成本中去。

  “以后新能源生产实行了碳交易的话,这一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他说,多晶硅生产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要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就有一个碳的排量,如果发达国家要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生产太阳能的原料多晶硅,就必须随之购买所产生的碳的排量,发展中国家就可以用这笔资金来解决污染环节的技术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谢庆裕刘茜

  实习生吴晓彭

  统筹姜玉龙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光伏产业 污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