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外专家畅谈雨水管理 拦住倒灌水留住天落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9日09:50  新民晚报

  上海已进入今年主汛期,在可能面临台风、暴雨、潮汛等极端灾害天气“三碰头”的情况下,能否保障城市正常运转,重要设施和居民家中免遭“倒灌”、“被淹”之苦?在本届世博会上,许多城市带来了以水为主题的最佳实践案例,本报“夏令热线”今天走进世博园,邀请中外专家,对话城市雨水管理。

  现状篇

  超强降雨逐年增多

  在老上海的记忆中,黄浦区的董家渡、卢湾区的长乐路以及静安区的万航渡路等区域,一到夏季暴雨,就会出现“提着裤管蹚潮水”的恼人景象。近年来上海投入大量资金,通过泵站的增加和设备的升级,这些地区已经基本做到了在暴雨期,积水少,退水快,老百姓到汛期就要排水自救的现象得到极大改善。

  张建频(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球气候变暖,令上海的灾害性气候突发频次增多。上海平均年降水量1350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根据近30年降雨资料的统计分析,超强降雨的频次在逐年提高,其造成的危害也逐年递增。

  亚诺·莫勒纳尔(鹿特丹市气候防护项目经理):气候变化已使鹿特丹日益感受到它的威慑力。极端大雨淹没街道和地下室的情况正变得日益正常。就现有排水系统的容量和抽水站来说,显然不能够在极端降雨时确保“我们的双脚保持干燥”。

  对策篇

  天上地下双管齐下

  每隔15分钟就“下一场暴雨”的鹿特丹案例馆,在城市最佳实践区非常出名。暴雨时的蓄水池,晴天里的游乐场——创新别致的“水广场”从开馆之初就吸引了游客和媒体的目光。鹿特丹打算改造现有的广场,重新设计成“水广场”概念。城市功能增强了,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市民的防洪意识。

  亚诺·莫勒纳尔:鹿特丹为此设立了气候防护项目,以限制极端天气时发生洪涝的可能。额外的蓄水设施和水广场的建造,以及倡导绿色屋顶都有助于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城市的最佳生活品质。

  鹿特丹创新发明的水广场,在大雨时起到了调控的作用,预防周围的街道发生洪水;在干旱期间,广场成为儿童的游乐场。第一个“水广场”将在今年底正式开放。

  鹿特丹政府倡导奖励的“绿色屋顶”项目,由市民自愿改造,在下大雨时,这些绿色屋顶是用于临时性蓄水的非常宝贵的解决方案。

  张建频:上海市区地上建筑林立,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如对原有设施进行提标改造,难度和成本巨大;而削峰缓排、加强调蓄倒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对新建排水系统,除了考虑源头消减流量、过程增强渗透外,系统可以按较高标准建设,采用线内调蓄,在投资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同样能实现提高防汛标准的目的。

  上海世博园排水系统就是按照这一理念进行设计的,世博排水系统按照3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但总管和收集管道管径分别采用了5年和3年一遇的标准,经模型验证,整个系统能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

  应用篇

  “一轴四馆”都能蓄水

  行走在世博园内的游客也许并未察觉,“一轴四馆”都对屋面雨水加以收集利用,收集雨水量达到10.97万立方米。

  中国国家馆收集的雨水不仅用来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还在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园林中,引入雨水配合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城市中心创造出一片生态湿地。世博轴上阳光谷收集的雨水,成为整个世博轴内几十个厕所的用水,而且还有盈余可用在道路冲洗、场馆清洗、绿化浇灌等。

  阿尔扬·贝克胡森(世界自然基金会荷兰淡水项目负责人):水管理除了技术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创建大型的自然“气候缓冲带”,与自然齐头并进。例如,在市中心建造一个自然公园,可常年吸收所有的雨水,防止土地盐碱化;到了夏季如果出现干旱期,还可以从这个地区抽调大量的淡水,同时为该地区市民创造出自然休闲的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王欣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低碳城市 雨水管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