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承德:舍已护水源一泓清水送京津

承德:舍已护水源一泓清水送京津
林海莽莽的塞罕坝,为阻挡风沙、护卫京津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承德:舍已护水源一泓清水送京津
拥有全国最大像胶坝群的武烈河,成为承德人休闲的好去处。黄抗生摄

承德:舍已护水源一泓清水送京津
位于承德市丰宁县黄旗镇山林深处的潮河源。黄抗生摄

  本报记者 黄抗生 李有军

  从北京向北200多公里,穿过巍峨的金山岭长城,翻越连绵的燕山峰峦,就来到了河北省承德市。这个以拥有世界最大的皇家山庄——避暑山庄闻名中外的“紫塞明珠”, 今天向世人展示着“生态承德”的崭新形象。承德人以“把风沙挡在家门,将清水送到京津”的博大胸怀,重新打造了养育这方土地的母亲河,精心呵护着京津的主要水源地,全力构筑起阻挡北来风沙的绿色屏障,演绎了一曲充满奉献精神的生态之歌。

  治理20载

  武烈河不再干涸

  一进承德城,驶上宽敞的迎宾路,眼前顿时一亮:好大的一条河!足有200米宽,碧波荡漾,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就是武烈河,它是承德的母亲河。

  昔日的武烈河,水量丰沛,河面宽展,舟楫通行,商贾云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武烈河水逐渐减少,到90年代后期,更是出现了史上罕见的连年断流现象。2000年旅游旺季,武烈河断流,造成避暑山庄湖区见底,一干就是68天,震惊中外。

  痛定思痛,承德人发出了“让世界文化遗产不再干涸”的呼声。为了解决武烈河汛期水多、旱季水少、留不住水的矛盾,承德加快了在武烈河上建设橡胶坝的工程。该工程从1989年开始,至2006年9月,完成了安远庙大桥至半壁山市中心段6道梯级橡胶坝工程建设。而到2007年7月,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又完成了半壁山至武烈河口的6道橡胶坝工程建设,超越了过去17年的历史。至此,全国规模最大的橡胶坝群正式落成。 武烈河上12道橡胶坝上下相连,形成200米宽、12公里长、水面面积240万平方米的城市生态长廊,宣告了武烈河断流、避暑山庄湖泊干涸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随着武烈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武烈河不仅水丰了,水也变清了,水质由过去的五类上升为三类。武烈河两岸还建起了集观光、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绿化带和一片片亲水楼台,处处芳草萋萋,绿柳成荫,形态各异的花坛奇石、雕塑小品点缀其间。游人或散步或健身,还有一些垂钓于河边。到了夜晚,两岸华灯齐放,水光声色交相辉映,更有欢乐的歌声从水榭上传出……

  近年来,承德又提出了要构建独具特色的大避暑山庄生态体系,按照“有山有水、真山真水、显山露水、美山扩水”的建设思路,将生态与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打造城市“绿廊、绿带、绿环、绿点”。他们先后在市区周边规划建设了佟山、罗汉山等22处城市山体文化主题公园,并建设了首个城市中央生态湿地公园,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市区水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如今的承德,“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已成为现实,市民们尽享“开窗山清水秀,出门鸟语花香”的生态美景。

  舍已护水源  

  一泓清水送京津

  到了承德,才知道京津的主要水源地,就在承德。

  “承德境内的潮河,平均每年向北京的密云水库输水4.7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56.7%;滦河向天津的潘家口水库输水17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95%。”承德市水务局局长李相国介绍。

  这就是说,密云水库一半以上的水来自潮河,而北京2/3的用水来自于密云水库,有1/3的北京人喝的水都是承德供给的。作为北京人,带着一份感恩的心,我们从承德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了潮河的发源地——丰宁县黄旗镇潮河源村。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中走去,路的两侧山谷相连,看不到村庄,也罕有人迹。在一块刻有“潮河源”三个大字的巨石旁,黄旗镇党委书记王风翔拨开浓密的蒿草说:“这就是潮河源!”我们看到一股涓涓细流顺山而下,在一处30多米长的堤坝下汇成清凌凌的一潭碧水,再向山下逶迤而去。它一路流经丰宁县境中部、滦平县西部,越过长城关口古北口,最后注入密云水库。

  王风翔说,为了保护潮河源不枯竭、不被污染,让北京人喝上干净的水,潮河源村人这些年义务造林1万亩,植树200多万棵。他们还架起30多公里长的输水管,修了10多里的水泥路,村里看不到裸露的土地,村民连洗衣、洗菜也不去河边。

  如今,这1万亩人工林,连同原有的9000多亩天然林,在潮河源周边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林海。它不仅使原先的荒山秃岭换了新颜,而且改变了这里的小气候。林子里时常升起一片云,带来一阵雨,每年潮河源都要比附近的村镇多下五六场雨。

  与此同时,作为天津主要水源的滦河,也受到了精心的呵护。滦河水质曾一度下降,承德市环保局长刘艳东亲自带队进行监测分析,最终查明滦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上游生态环境失衡导致水土流失,泥沙中的大量有机物使河水受到面源污染。为此,承德市经过申请将滦河源划为自然保护区,关停了区内的14家污染企业,并逐步将滦河源附近的牧民迁出,形成了两万亩的滦河源草地生态系统。

  谈到承德为保护京津水源所作的奉献,承德市市长张古江十分感慨。他说:“自1985年以来,承德市先后关停了800多个项目,治理了700多个项目,少上了1200多个项目,每年影响GDP在15亿至20亿元。滦河源、潮河源的老百姓更是牺牲了许多发展的机会,甚至迁徙他乡。但为了京津人民能喝上干净的水,承德人民无怨无悔。”

  沙漠变绿洲  

  塞罕坝崛起绿色屏障

  “到承德,不到坝上,等于没来承德。”

  当地人说的坝上,就是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塞罕坝。1681年,康熙皇帝将此辟为皇家狩猎场,号称“木兰围场”。到了清代末期,随着开围放垦,森林植被渐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塞罕坝退化为高原荒丘。

  今天,当我们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随着山峦起伏一望无际的林海,犹如绿色的地毯镶嵌在山林间的草原,还有水草芊芊、水光潋滟的湿地,连天上的云彩也是那样瑰丽异常,令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绿色王国。这就是经过近半个世纪耕耘、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1993年这里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第一代的林场工人还记得,1962年建场时,塞罕坝还是一片 “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这里地处高寒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2℃,一年中零下20℃以下的天数有120多天,年均积雪7个月。

  “我爷爷在林场建场之初就来到塞罕坝。那时的条件很艰苦,在山上种树,渴了就化积雪喝。”林场职工王海燕说,十几年后,她的父亲也加入了塞罕坝植树造林的大军,成了一名护林员。从小在林场长大的王海燕受到父辈的影响,2001年从林校毕业后当上了林场的一名气象观测员。正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如今的塞罕坝林场,已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79.4%,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当地的生态状况也随之明显改善,年降水量由417毫米增加到530毫米,6级以上大风天数由76天减少为47天,有效阻滞了北方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夕阳西下时分,我们来到了塞罕坝林场与浑善达克沙地交界的二道河。仅一条小溪相隔,河这边林茂草深,完全被绿色覆盖,河那边却是一片黄色沙丘,仅有零星的树木留下孤独的身影。回首远望,连绵的青山上,一棵棵挺拔的松树,犹如一个个整装的士兵手挽着手、臂挽着臂,阻挡着北来的风沙,守护着背后京津的安宁。

  这不正是塞罕坝人、承德人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生态城市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