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下一个二十年:生态城市突围
冯迪凡
城市聚集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也消耗了世界约70%的能源,产生了约75%的垃圾、排放了约80%的二氧化碳。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中国需要在未来20年里,在城镇化道路中实现突围。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生态城市”。随着中国新一轮改革推进,生态城市正成为中国官方和民间期待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破除困境
从1997年到2007年这十年时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城市人口增加2000万。城市化发展,已经到了实现发展模式突破的关键时刻。
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参加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论坛时提供的数据,当前和今后二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
郑新立预测,今后十年,如果中国城市化率保持前十年的水平,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会由目前的46%提高到58%~60%,城市人口要再增加2亿人;从2020年到2030年,城市化提高速度可能略有下降,估计再增加1亿人;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要接近70%。
“城市人口增加这么多,用什么样的理念、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不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全球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郑新立强调。
除了人口问题,未来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也是当前要思考的问题。与会人士对目前的发展模式普遍表现出忧虑,即当前的发展模式难以突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瓶颈。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会上就列举了这样的一组数据: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消耗了占全球总量50%左右的钢铁和水泥,消耗了占全球总量18%左右的能源。
另外,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也让中国面临日益增长的国际压力,并损害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从碳排放角度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会上分析到,告别高碳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是被动的必然选择,低碳革命是“刚性革命”,“低碳”已成为新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突围
如何将生态文明落实到城市化建设中,从政府到学者都有着不同的思考。
“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策略是什么?首先,生态建设必须要有可持续性,同时要有经济活力,可以提供就业;第二就是对现有城市进行生态化改造;第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会上表示。
彭森对生态城市的思考进一步集中于五个关键领域。其中,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首要工作。
彭森认为,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在产业基础之外,城市化中的交通问题特别突出,建立绿色交通运输系统被彭森列为建设生态城市的第二项工作。
这项工作的核心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提高交通综合运输的效率,在大城市建立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并行,私人机动交通为补充,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城市交通,加快推广清洁燃油、天然气混合型动力和纯电力公共汽车,鼓励运营汽车、公务车、私家车使用清洁能源。
第三项工作是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彭森在会上透露的一项测算结果显示,如果从现在开始推动绿色建筑,预计20年后,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的情况下,与不推行绿色建筑相比,每年可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度。
此外,加快绿色社区建设和创建绿色消费模式和文化这两项工作,则着眼于城市微观结构建设。
社区是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彭森在会上所列举的社区措施中,以完善社区污水排放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绿色社区等措施被明确提出。
他同时也强调,大力推进绿色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引导商业企业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创新经营销售模式也是政府所思考的工作范畴。
建设潮
仇保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仇保兴说,政府将通过国家能源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绿色交通城市的建设,一步一步使中国城市达到环境改善、逐步生态化;中国每年要建立10~60个人口在二三十万的城市。
实际上,对于生态城市该如何建设,中国的部分省区已进行了实践。在天津的盐碱荒滩上,已经建设了一座由中国和新加坡联手建立的中心生态城。
作为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志以自身建设经验介绍说,生态城以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为首要原则,全面保留湿地和候鸟栖息地,实现盐碱体大规模生态修复,本地生物达到70%以上,绿化覆盖率将超过50%。
但仅仅保护环境无法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正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亚太区总监伊莎贝拉·路易斯所言,根据他们的2010年生态足迹报告,中国几乎一半的生态赤字来自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一个宜居生态城市必须将能源浪费降到最低,能源利用最有效率,城市提供了最好的平台,有关技术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市场。”伊莎贝拉强调。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实践,考虑到天津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起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开发利用光伏、光热、风电、浅层土壤源、热泵、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转变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科技研发、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为主导产业方向,建设初期就规划了国家级动漫园、生态科技园、环保产业园、信息产业园等,初步形成了支撑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生态城内注册企业200多家,注册资金120亿元,总投资额达到210多亿元,初步显现了生态城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预计到2020年,生态城可提供大约8万~10万个就业岗位。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概念既不复杂,也不是遥不可及。我们的原则是,早期纳入节能减排技术,而不是等将来寻求能源消耗问题的解决办法。” 作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参与方,新加坡吉宝集团董事长李文献如是评述。
伊莎贝拉补充说,政府鼓励之外就是企业的参与。企业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角色不仅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可以表现在绿色企业能够提供清洁的产品和服务,金融部门也可以通过对投资流向的管理影响,决定企业的发展速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