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将低碳与节俭划等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15:19  新浪环保

  在写文章之前,笔者使用网上的碳排放计算器粗略计算了自己在2010年的碳排放量,结果如下:衣、食、住、行的碳排放量分别为34千克、50千克、1368千克和1046千克,累计2498千克,这需要种植22棵树才能补偿。

  后哥本哈根时代风靡于中国的“低碳”,正在以诸如此类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环保心态,种种低碳创意无处不在,彰显着中国人的环保智慧,那么,中国人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是否真如网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热烈”呢?

  对此,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针对全国30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居民进行了低碳调查,研究发现: 低碳只是人们节俭的生活习惯的延续,而非缘于内在的低碳追求;但人们对低碳的意识仍会对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在低行为率表现的低碳活动中,公众低碳动力不足具有普遍性。

  低碳:只是节俭的习惯而非低碳的追求

  零点在调查中重点考察了人们对15种低碳性活动的意识和行为水平,并将意识和行为水平分别划为高、中、低三个层次。调查显示,仅有“节约用水用电”处于双高区域(意识:53.7%认为是低碳;行为:64.8%经常做),其他基本上都处于行为弱化的区域内。但有两个区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意识高而行为低,主要包括:将生活垃圾分类(意识:59.6%;行为:18.6%)和拒绝使用塑料袋(意识:63.3%;行为:19%);二是意识和行为均低,这里主要是一些办公场所的低碳行为,如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软件,而少用打印机、复印机(意识:18.2%;行为:17%);自觉循环利用办公室打印纸张(意识:24.8%;行为:18.9%)。

  当然,进一步调查会发现:基本上人们对于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会相对较多,而且更多的是对以前强调“节约”的延续,是一种基于生活成本的衡量,尤其是对于40-60岁、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来说。低碳只是一种节俭的生活习惯,还没有成为一种内在的低碳追求。

  低碳:意识对行为有正向影响力

  调查显示,一个低碳项目的“被行为率”与人们是否认为其为低碳行为有正向相关关系。在15个低碳性活动中,有7个人们认为是低碳性活动的“被行为率”高出认为是非低碳的“被行为率”15个百分点以上。即使在行为和意识均低的办公场所低碳行为中,“被行为率”差也在10个百分点以上。实际上,分差不明显的主要是一些本身行为率就很低的低碳性活动,也是低碳推广的一些难点,如拒绝使用塑料袋(20.2%和16.9%)、将生活垃圾分类(21.9%和13.6%)等。

  另外,如果将低碳行为分为减排和增汇两部分来看的话,对于用于增汇的“多植树或其他净化空气的植物”,在15个低碳性活动中的“被行为率”垫底,而且意识对行为的影响不大(17.6%和13.1%)。

  附图  请问您是否经常做下列低碳行为?

  低碳的两个瞬间:共同的动力问题

  零点对于人们低碳意识高但行为低的两项行为:拒绝使用塑料袋和垃圾分类进行了进一步考察,并发现:公众低碳动力不足具有普遍性。

  拒绝使用塑料袋

  零点在2008年限塑令出台后所作的专项调查显示,当时42%的城市公众表示将不再使用塑料袋。时隔两年后,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9%表示生活中经常可以做到拒绝使用塑料袋,其中有着很大的落差。对此,进一步调查显示,“农贸市场免费提供塑料袋”是人们难以拒塑的“罪魁祸首”,尤其是中低家庭收入群体(4000元及以下:33.2%;4001-8000元:34.9%),而超市、商场等实行“有偿使用塑料袋”的效果相对较好。

  通过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可以看到,农贸市场已经成为限塑令的死角。而其直接的原因则在于农贸市场的管理者监管不严,政府在其中的管理上也还存在缺位现象。当然,公众拒塑的动力不足是最深层次的原因,正如姚明的公益广告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一样,如果人们都能意识到塑料袋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害处,从内心深处拒绝塑料袋,那么塑料袋才可以真正的告别市场。

  垃圾分类

  同样的问题也出自垃圾分类上。调查显示,仅有18.6%表示生活中经常可以做到垃圾分类。从表面上看,垃圾分类设施的普及仍是最重要的问题(44.9%),在2000年原建设部在全国北京、上海等8城市的垃圾分类试点后,分类设施普及率可以说仍不容乐观。但进一步调查发现,在家庭月收入8001元及以上的群体中,当垃圾分类设施问题较小的时候,垃圾分类的“被行为率”有增加但并不明显(4000元及以下:17.2%;4001-8000元:19.2%;8001元及以上:21.4%),而垃圾分类的动力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将近四成人选择“垃圾分类太麻烦”(39.2%),高出“附近没有垃圾分类设施”将近10个百分点。另外垃圾分类的能力问题也颇值得关注,“不会进行垃圾分类”、“即使分类了也不知道怎么投放”等问题,合计起来占两成以上比例。

  附图  请问您为什么不能做到垃圾分类?

 

  低碳在中国的生命周期毕竟不过年余,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势着手,有理由相信低碳在中国会有广阔的公众市场。在当下政府和舆论对公众低碳具有持续影响土壤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政府、市场、舆论、环保组织等多方主体合力,并作用于公众身上,撬动公众低碳动力的心理线,将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零点调查 姜健健)

  技术说明: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于2010年6月针对30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不包括拉萨,新疆由克拉玛依代替乌鲁木齐)共6577名18-60周岁的常住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数据结果已按各地人口规模予以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75%。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