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冯永锋:应多报道高碳案例让公众了解碳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8日13:39  南方都市报
冯永锋:应多报道高碳案例让公众了解碳现实
冯永峰

  冯永锋:媒体应多报道“高碳”案例让公众了解碳现实

  创办世界上最奇怪的大学“自然大学”,参与创立NGO“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出版《拯救云南》、《不要指责环保局长》、《没有大树的国家》、《边做环保边撒谎》、《狼无图腾》等呼吁社会关注环保低碳的书籍后自费大量传播、在各种报刊发表大量环保时事评论、勤奋书写不赚钱的环保博客……环保主义者在常人眼里多半有些另类。但这个另类居然是一名党报的记者,就显得“先锋”了,尤其是当他一年里有90%的时间都不是在采写新闻,而是在张罗环保活动、捣腾环保NGO。

  他就是《光明日报》环保记者冯永锋。有人叫他极端环保主义者,也有人称他先锋媒体人,他自己却喜欢“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因为他认为记者的影响力不只是来自他的文字,也不能单指望他的文字。他是如何在文字之外,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新的传播途径?近日,冯永锋在北京接受了南都记者专访。

  “助人成事”,干预了近20个案例

  南都:听说很多人碰到环境破坏之类的事情,都会第一个找你寻求帮助?

  冯永锋:因为他们期待接到举报的人能够马上有反应。而我总愿意起反应,马上去做。我的想法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帮助受到伤害的区域公众和区域环境提升对话能力,探讨环境改良的可能性,这种“助人成事”的协作方式,目前已经干预了将近20个案例。前不久有人向我举报内蒙古铁蹄马濒临绝根,我马上跑到内蒙古去调查,最近已经针对此情况在北京举办了讲座;讲座后又再和记者、专家一起去内蒙古现场做了第二次调查,调查情况在新浪网上做了专题报道,很多人都开始关注。

  南都:“助人成事”是不是你摸索出的经验和模式之一,就像自然大学和区域公益模式一样?

  冯永锋:这个得纠正一下,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得出好的经验,我们只是在探索可能有效的方式。我个人参与环境保护的时间并不长,真正以民间组织的思路去参与环境保护的时间更短。但可以这么说,自然大学是我觉得比较理想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通过就在身边的环保,发掘民众身上的公民气质。而所谓的区域公益,其实更加简单,不过是本地人关注本地的事,这在全世界都可能是一样的,如果北京人保护不了北京的环境,那么他更不可能保护湖南的环境。

  “低碳”给了社会参与环保便捷通道

  南都:有没有想过也把这些方式借鉴或推广到低碳领域里来?

  冯永锋:低碳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它,环保领域的一切也都在发生和进行;但有了这个概念,有一些事情公众参与起来可能就容易一些,因为碳值是一个比较容易计算的概念,你一天大约制造了多少碳排放量,一个企业一年大约给世界添加了多少“温暖”,这个都可能算得出来。一旦可以计算,想要做加减法就容易了。对我来说,所有于环境有益的事,都是“低碳”之事。

  南都:在你看来,低碳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吗?

  冯永锋:我也在悄悄地关注气候变化和低碳趋势,但是当低碳越来越成为一个牌子,我就成了怀疑论者,这种怀疑来自于对低碳真正发展的忧心和关心。我们要关注真正的苦难,气候变化我们谈的太多,实在的案例却好像没有去深挖,中国要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比如说我们宣称为了碳汇要植树造林4000万公顷,我就不太相信。中国有那么多地方拿来造林吗?草原不能造林,沙漠不能造林,城市更不可能造林;退一步讲,如果把湿地埋掉来造林,那反而是降低了当地的碳固化能力,众所周知,湿地的固碳功能也很强。

  南都:你的意思是“低碳”概念只是一个伪命题?那它未来的命运会怎样?

  冯永锋:环境非常危急,但环境保护是一个宽口径的事业,允许所有的人在里面施展所有的行为。因此,要像自然界那么宽容。不在于一个命题是真还是假,甚至不在于参与这个浪潮的人怀着什么样的目的。社会的进步其实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公众成为所在地的主人。

  低碳这个词至少给了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一个非常便捷的通道。你想像一下,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主、媒体,大家都围绕在“低碳”这个超级美女的身边打起自己的主意,你就知道,社会的能量将有多少会从“低碳”的渠道注入到环保领域。举世界之力而暖化环保,以逐利之心保护环境,这是多么好的事情!

  因为环保,我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

  南都:你做环保,主要是为了什么?

  冯永锋:我从2003年开始跑环保新闻,因为觉得好玩,所以一头扎进去到今天还没出来。无论作为记者还是作为环保志愿者,你都得积极地感应时代的痛苦。如果时代有那么多丰富的痛苦而你一无体察、一无所应,那么我们的生命、教育、知识、体力、智慧有什么意义?我一辈子没有结交什么权贵,却总是对边缘和弱势的人们充满好奇。因为这个领域有很多社会力量的互动,民间力量在里面发挥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我看好民间像草那样自由无序又由下至上的发力方式,民众需要自己强大,上访的事情做不得,那完全是将希望寄托在别人头上。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因为环保而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让一切都有了着力点。

  南都:你花那么多精力做环保,本职工作怎么兼顾?你自己的工资可能并不高,为什么还要自费出书?

  冯永锋:我写东西很快,而且一直在这个圈子浸泡着,你就永远不愁无文可写,永远写不干,如果说稿件是泉水,那么生活就是制造这泉水的大山。现在要我在环保领域写任何话题,都没什么问题,马上就写出来。我每周会有稿子见报,一年下来,也是近百篇。而且,捣腾环保这些事也是记者应该做的责任,记者的影响力不应该仅仅只是来自于文字。

  公民自身要用专业的知识与公权力平等对话,有了专业知识,话语权自然过来,然后区域公益就有了可能,接着,很可能就是超越区域的公益行为。我这些书都是为普通民众写的,博客的目的也在于此。出版这些书没花多少钱,但为了传播这些书,花费了数十万元,因为你做环保活动的同时,顺便让人看到一本书,这本书被阅读的可能性就会倍增。我自己的收入每月几千元,在北京实在不算高,可是我花得高兴。挣钱很辛苦,花钱更辛苦。做公益其实就是做社会正确地花钱。你看我们N G O就是专门在帮别人正确地花钱,这样的事我乐在其中。

  多报道“高碳”案例让公众了解碳现实

  南都:你理想的低碳领域N G O组织是什么样的?

  冯永锋:最理想的情况是中国一个县级以上单位都必须有一个或者多个环保组织;中国人口众多,因此,如果任何一个超过万人以上的区域都有环保组织在接受社会委托而积极地参与当地的环境保护工作,那么,中国的环保将真正进入全面的公众参与时代,也就是进入有希望的时代。这些环保组织该做的事无非两个:一是扩散好的,就是对社会上所有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做法进行推进,二是阻击不好的,就是尽其所能,对那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做法进行阻挡和消解,最终促进社会走向环境善治。

  中国专业的低碳环保组织似乎没有,有一些环保组织会腾出一些人手来应对这项事务,也有些大学生环保社团应运而生。但他们多半处于学习状态,跟在世界风云后面起些小风浪,尚没有办法产生富有穿透力、席卷性的影响,所传播的东西很单薄,出手做的题目也很肤浅。

  南都:作为一个资深的环保记者,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好“低碳”新闻,才能对推动低碳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冯永锋:低碳这个东西,最终的落实点一定是两个方面,一是哪些地方正在遭受“碳破坏”,二是哪些人正在成为“碳排放巨人”。我们的媒体需要做的事非常简单,就是到全国各地去发现一桩桩一件件的现实案例,将他们报道出来。这样,公众就会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碳现实,也就会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生态现实。如果不去把中国各地天天在发生的各种不利于国家减排、不利于生态碳汇的事件调查清楚,揭露明白,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切都将是骗局。

  采写:南都记者 刘晓燕 龙金光 实习生 全希西

  统筹:李召 龙金光

  南都低碳时代(国际)论坛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低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