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 人物访谈
我近年比较偏重研究地下埋藏的古树,我挖到的(年代)最早的(古树)是一万三千两百年前的,我发现广东气候变化有一个很明显的冷暖周期,大概400年左右(为一轮),现在我们是刚过了冷周期,轮到暖周期到来,即使人不排放任何碳,它都会变暖,我预计暖周期会到21世纪末(才结束)。所以不能说海平面上升完全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增长,但是二氧化碳的增长绝对有影响,自然界本身就在变暖,再加上现在人类活动很频繁,树木砍了很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两者叠加上去就会更暖,海平面上升更快。所以大家爱护环境很重要,提倡低碳,尽量少砍树木等都是绝对需要的。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
珠江三角洲有800平方公里土地在海平面以下,1470平方公里与海平面基本持平,只要海平面上升0.4米(以无堤坝计),这些低洼之地便会被倾城淹没;珠三角相对地势较高的3000平方公里在大涨潮时一样会被倾没,因为这片所谓的“高地”只不过比海平面高出0.9米而已。珠三角85%的土地每年都经受着海水涨潮的历练,或完全淹没或水漫金山。0.4米-0.9米,会是岭南,这块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富庶之地最后的救赎吗?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教授通过研究地下埋藏的古树,发现广东气候变化有一个很明显的冷暖周期,现在我们是刚过了冷周期,轮到暖周期到来,即使人不排放任何碳,它都会变暖。而通过对澳门1925年以来海平面升降记录等资料的研究,他认为到2030年珠三角海平面上升不会超过20cm,虽然目前上升速度不是太快,但有加快的趋势。面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珠三角城市没有必要过于恐慌,但城市建设、城市排水工程一定要有前瞻性。
2030年珠三角海平面上升不会超20cm
南都:众人关注的海平面上升目前到底已经到了怎样一个程度?有那么危言耸听吗?
李平日:海平面升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体现。以前内地没有长期的观测站,但澳门有。葡萄牙是一个以海立国的国家,所以它在这方面的记录保存非常强,从1925年开始澳门就没有停止过海平面升降记录,可以说是珠三角目前最完备的数据库。前些年我研究珠三角海平面上升问题,澳门港务局提供了1925年后的资料给我,我计算了一下:从1925年到2002年,澳门附近海域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17毫米,其中近十几年有明显加快的趋势,达到了每年5.99毫米,目前我们整个珠三角海域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是平均每年1.8-2毫米。近几年国家海洋局也发布了海平面上升的通告,肯定了中国海平面近年加速上升的事实,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现在上升幅度或者速度不是太快,但是再过10年,20年,30年,50年呢?上升速度将会大到我们无法预计。
南都:珠三角海平面上升将来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态势?可控吗?
李平日:我国海平面升降的观测站(潮位站)多数仅有数十年历史,例如大横琴站1975年才建立,到今年才有35年记录,珠江口大万山站更是1993年才有完整记录,远远不能满足计算的需要,以之推算未来百年的升速,是缺乏起码条件的。这些基本观测的先天不足,我们珠三角地区短期内还难以解决。
我1987年曾预估珠江三角洲50年后海平面将上升10-15cm。1993年预估50年后将上升50-60cm。24年前对许多不确定性处于“知而不清”的模糊阶段,现在思维方式也由“怕低估”的“宁左勿右”逐渐觉醒为“尽量符合实际”的实事求是。认为过去的预估大多都偏大了,我现在认为到2030年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不会超过20cm (因是预估,未来变化有很多不确定性,不可能提出确定数值,仅是一个大约数,李平日事后补充说)。
即使人不排任何碳,气候也会变暖
南都:究竟导致海平面上升加速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平日:进入20世纪以后,全球都在变暖。地球在20世纪年气温平均上升0.74摄氏度。我们不能因为前段时间有些黑客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的电子邮箱里面发现一些问题就否定全球变暖(2009年11月,正当全球192个国家的代表即将出发前往哥本哈根的海滨,商议如何削减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罪魁祸首的碳排放时,网上爆出“全球变暖数据全是科学家造假出来的”丑闻。黑客将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服务器里被盗走的数以千计电子邮件和数据文件陆续张贴在网上。其中的一些邮件显示,这个世界著名的权威气候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可能涉嫌伪造和操纵数据,以便支持碳排放愈演愈烈的结论)。
19世纪,广州很多地方都冷到结冰,香港的太平山曾经达到零下4℃,现在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了。气温总体变暖这是肯定的,不能因为一些专家言论就否定这个变暖的总趋势。全球变暖,就会引起两极以及冰川的不断融化,万川归大海,最后都融到海里去。全球变暖同时还引起海温升高,海平面以下300米的海水温度持续在升高,物理学的常识冷缩热涨大家都懂,虽然膨胀幅度不大,但是也有一定影响。
南都:也就是说,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就是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祸首?
李平日:我近年比较偏重研究地下埋藏的古树,我挖到的(年代)最早的(古树)是一万三千两百年前的,我发现广东气候变化有一个很明显的冷暖周期,大概400年左右(为一轮),现在我们是刚过了冷周期,轮到暖周期到来,即使人不排放任何碳,它都会变暖,我预计暖周期会到21世纪末(才结束)。所以不能说海平面上升完全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增长,但是二氧化碳的增长绝对有影响,自然界本身就在变暖,再加上现在人类活动很频繁,树木砍了很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两者叠加上去就会更暖,海平面上升更快。所以大家爱护环境很重要,提倡低碳,尽量少砍树木等都是绝对需要的。
霸占河道围海造田都会使海平面上升
南都:海平面上升还有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吗?
李平日:海平面上升当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影响相当大,像广州、虎门这些地方,珠江两岸围江造房,把河道霸占了,就说海珠桥附近的珠江河段吧,两千年前差不多有两公里宽,现在只有100多米,这就是人为的,你把河道弄窄了,河床也淤高了,水自然就升高了。另一个,出了虎门,围海造地更厉害,因为没人管。海平面上升淹没了土地,又围海造田夺回来,这样是得不偿失的。现在我们省政府还比较重视这个,做了调查,围海也不那么随便了。以前是谁围到就是谁的,还有奖励,那时是作为一个政治成绩来看待的,现在必须在规划范围内围海。这些都是使得海平面上升的人为因素,但政府、社会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控制的。
珠三角城市排水工程要有前瞻性
南都:海平面上升会对珠三角造成怎样的影响?
李平日:如果温度升高,很多气候的因子会变化,自然灾害的频率可能大幅度上升,这个才是更可怕的。海平面上升后会引起很多不良的影响,一个就是现在一些低地如果没有堤围来阻挡,就会完全淹掉,第二就是海水倒灌,第三原来一些湿地就变成了江面或者海面,导致生态失衡,因为湿地是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链。第四对城市排水工程有很大影响,如果不充分估计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很可能我们整个城市排水工程就作废了。
南都:暴雨天的水浸羊城是海平面上升引起倒灌影响城市排水工程造成的吗?
李平日:我在广东生活,我知道下雨天车被水淹,水浸街的情况,但这不能完全赖海平面上升,相当一部分还是市政工程做得不够好,海平面上升是一个长期的概念,都是以数十年或者百年单位来计算,如果涨潮碰上暴雨,水出不去,以现在的排水工程那会水淹得更厉害。
这方面是有很多惨痛教训的,最典型就是上海,曾经很多污水都倒灌进城市里面。广州也有这个问题,我觉得城市排水工程一定要有前瞻性,看到未来很可能会海面升高,脏水的排放特别是下水沟的设计应该做个提前预估,现在很多事情还没有达到透彻研究的程度,所以只能预估,尽可能留有回旋余地。
南都:以往的城市排涝系统没有考虑海平面上升的情况吗?
李平日:我们国家还很不重视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很多建设规范就没有考虑海平面上升这个环节,陷地标准偏低,不与时俱进按照现在的海平面来设计,哪能不淹。
所以设计者应该修改规范,我在1992年写了篇文章给水利规划刊物,说沿海建设一定要考虑到海平面上升,建设规范就应该有这些标准,100年前没升高你是这样,100年后升高了你还是这样,我们现在很多事情就没有与时俱进,我现在说的不是政治术语,说的是科学。
我还写了封信给张广宁,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要预见到海平面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很多工程要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老是埋怨岗顶(广州的一个闹市地区)水淹,当然这有很多因素,但其中一个因素就有海平面上升(在里面),因为排水口是几十年前设计的,现在海平面上升了,排水口还在海平面底下,水就排不出来。现在我们花差不多500亿元搞广州市区的河中景致,如果不充分考虑到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以后就很可能出现很多排水口在海平面以下,水排不出去的情况。海平面一直上升,排水口还是在那个位置,那水浸羊城只会越来越严重。
不用恐慌,广州不会变成水城
南都:海平面上升给羊城带来如此多的影响,羊城会不会真的如坊间传言变成东方的水城威尼斯?
李平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阿根廷一对夫妇枪杀子女后自杀身亡并在遗书写下:“为了让家人避免因全球变暖而产生的恶劣影响,选择提前结束全家的生命。”恰逢描绘“世界末日”的电影《2012》推出,公众弥漫气温升高害多利少的社会思潮。上述阿根廷夫妇的人伦悲剧正是这种思潮最极端的反映。我们不能用夸张和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最近看了一本还算比较严肃的刊物,它用了张电子图,海平面升高20米,上海整个外滩那些旧洋房都没有了,这种讲话是很不妥当的,不能夸张(升高20米那得是什么概念啊)。但是同时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海平面上升确实是在淹盖土地,一个是珠江三角洲,一个是长江三角洲,我从近处来说,珠江三角洲确实有不少地方被淹盖了,但是淹盖是一种恐慌吗?也不是,我们有江堤海堤,即使像我以前估算的升高30厘米到50厘米,都是在我们江堤海堤保护范围之内,广州不会变成一个水城,不要害怕。
采写:南都记者 唐薇 实习生 马富娟 统筹:李召 龙金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