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候变化与贫困:甘肃省永靖县案例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8日16:44  新浪环保

  提要:甘肃省永靖县是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十年九旱,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加之农业基础薄弱使得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给当地贫困人群的生活带来了更大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永靖县的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重大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多,连年的干旱使当地群众仅有的余粮和积蓄消耗殆尽。所以一遇干旱灾害就发生缺粮缺钱,本就窘困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影响,这也是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2.1.1 永靖情况简介

  甘肃省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是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海拔在1560米~2851米之间,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境内光山秃岭,沟壑裸露,植被稀少,气候干燥,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山地。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有盐锅峡、刘家峡、八盘峡3大水库,总容量为59.69亿立方米。全县总人口20.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33万人。人多地少,总耕地3.87万公顷,其中川塬区1.16万公顷,山区2.71万 公顷。山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用水主要是雨水集流,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十年九旱,干旱缺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

  “瓶颈”。农业基础薄弱,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贫困的重要原因。该县大部分地方有效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薄弱,抵抗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致贫返贫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成规律性发生,群众因灾返贫现象突出。

  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24元,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6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6.30%;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433元,贫困面下降到10%,但个别乡镇的贫困面仍然达到70%以上。

  春小麦是永靖县干旱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达8000公顷左右,占粮播面积的55%。但产量低而不稳,只占总产量的40.90%~56.80%。平均亩产大多数年份在50公斤~83.25公斤之间,低于全国、全省的水平。1979年山区小麦亩产仅为62.95公斤,分别比全国、全省低41.25公斤和59.75公斤,年际之间产量摆动悬殊在百斤以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缺水干旱是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干旱灾害增加。永靖县年均降水量281.9毫米,年潜在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5℃~9℃之间,无霜期140天~190天,极端最低温度平均为-18℃~-25℃,极端最高温度在27℃~37℃之间;日照时数为2500小时~2800小时。

  20世纪80年 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永靖县呈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趋势,重大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多,连年的干旱使人民群众仅有的余粮和积蓄消耗殆尽,所以一遇干旱灾害就发生缺粮缺钱,致使一部分山区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也是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如2006年严重的春旱,导致全县农牧渔业严重受灾,直接受灾人口为83,100人,减产绝收造成口粮短缺的人口29,000人,69,300群众饮水困难,有34,000人受旱灾影响外出打工投亲靠友;全县受旱面积达14,265公顷,绝收面积13,214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331万元。

  1、气温的变化呈升高趋势

  近41年来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图2-1),平均每10年升高0.4℃,近41年升高了1.6℃。1968年~1986年为偏低时期;1987年~2008年为偏高时期;尤其是1996年以来气温持续偏高,大多数年份气温较常年偏高1.0℃左右。1970年代的年平均气温最低,1990年代以来都呈升高趋势,2000年~2008年与1970年相比,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2℃,春季平均气温都升高了1.3℃,夏季升高了1.6℃,秋季升高了0.8℃,冬季升高了1.2℃(表2-1),夏季升高幅度最大,秋季升高最小。

  2、降水量的变化呈减少趋势

  近41年来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9毫米,近41年减少了7.7毫米。1968年~1979年为降水量偏多时期,大多数年份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980年~2008年为偏少时期,大多数年份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图2-2)。年降水量、3月~10月、夏季和冬季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都呈减少趋势,春季和秋季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呈少、多相间变化趋势(表2-2)。2000年~2008年与1970年代相比,年降水量减少了43.9毫米、3月~10月减少了40.7毫米、夏季减少了58.9毫米、冬季减少了0.8毫米;而春季和秋季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了3.9毫米,秋季增加了12.0毫米。

  3、干旱灾害的变化

  降水量少,最少年降水量为178.8毫米,最多年降水量为431.8毫米,两者相差253毫米,年际变化大,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干旱灾害主要有春旱(3月~4月)、春末夏初旱(5月~6月)、伏旱(7月~8月)和秋旱(9月~10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干旱灾害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春旱70年代和90年代最多,平均2年出现1次;春末夏初旱70年代和80年代最多,平均2年出现1次;伏旱80年代和2000年~2008年最多;秋旱1990年代最多,10年9旱。

  2.1.2 气候变化对扶贫工作的影响和挑战

  永靖县总耕地面积35万公顷,山旱地占70.50%,农业生产是在干旱缺水的背景下进行的,降水量偏多的年份能够勉强满足农作物的需水要求,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往往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灾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干旱灾害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加重。干旱使80%的天然草场退化现象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上万亩的年份在增加,1991年、1994年、1995年、2000年、2001年和2006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在13,000公顷~16,000公顷之间(表2-3)。特别是1990年以来干旱频繁发生,尤其是1991年、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全县遭受了自1968年气象记载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造成粮食产量连年下降,低而不稳,经济效益差。群众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民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2006年永靖县持续干旱,降水偏少,其中3月~5月特少,旱情发展加重。干旱导致生活缺水、缺粮、耕种、饲养等受直接影响的人口为83,100人,减产绝收造成口粮短缺的人口29,000人,69,300群众饮水困难,有34,000人受旱灾影响外出打工投亲靠友;全县已播种受旱面积达14,265公顷,绝收面积13,214公顷。2000年以来,永靖县又先后投入扶贫资金6,512.68万元,稳定解决了1万多绝对贫困人口、3.1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面由16.33%下降到10%,下降了6.33个百分点。

  2.1.3 未来可能遭受的主要气候变化影响

  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的17个模式对气温的预估结果综合分析得出,在多种排放情景下,与1981年~2000年这20年的平均值相比,预计到2020年,永靖县的年平均气温和四个季节的气温均呈现升高态势,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在0.76℃~0.94℃之间,冬季气温上升最为明显,预计上升0.70℃~1.15℃之间。预计到2050年,永靖县的气温依旧呈现增温态势,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在1.75℃~2.12℃之间,冬季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增温幅度为2.01℃~2.42℃。在多种排放情景下,与1981年~2000年20年的平均值相比,预计到2020年,永靖县的年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增幅度为2.5%~4.5%;而各季降水量除春、夏两季有微弱的减少外,冬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均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在0.7%~16.7%之间。预计到2050年,永靖县的年降水变化不大,只增加1.1%~6.4%;除夏季降水有所减少外,冬、春和秋季的降水均有弱的增加,幅度为0.2%~10.8%。由于目前对气候系统的认识有限,上述气候变化预测结果给出的只是可能的变化趋势和方向,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降水量预测的不确定性比温度的更大。

  未来的几十年,甘肃省永靖县的降水有微弱的增加趋势, 但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也剧增,同时由于永靖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增加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现状。而且,因为增温引起蒸发量加大,微弱增加的降水量不抵蒸发量的增加,从而可能使干旱发生的频率增加,干旱强度增大。由于农业受温度和降水量增加的影响比较明显,当温度上升2.5℃~3.0℃后,中国3大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会持续下降。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极端脆弱性,气候变暖在短时间内会给农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温度升高也会对病虫 害越冬产生有利条件,从而直接导致第二年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未来气候变化会给甘肃永靖县的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由于蒸发增加,湿地面积有可能会缩小,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会扩大。这势必给永靖县扶贫工作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

  2.1.4 已经采取的扶贫及适应措施

  1、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永靖县是一个农业县,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多年来把新农村建设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2000年共投入资金2.7亿元,累计新修梯田2.24万公顷,2003年全县基本实现了梯田化。新增水浇地633公顷。全县集雨水窖累计达到8万多眼,有效解决了8.5万多人,114万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先后对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的东西山区8572户、15,130名群众进行了移民。先后改扩建电力提灌改建项目15个,极大地改善了该县群众吃水、用水条件,解决了7.95万人、11.4万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0公顷,改善了298.7公顷耕地灌溉条件。

  2、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产业化扶贫

  在坚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百合种植面积1733.3公顷,总产量达1200万公斤,东山群众仅百合收入就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40%。2004年西山区群众草畜业收入就占到人均纯收入的32.90%,全县暖棚圈舍2.78万座,规模养殖户5178家。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2533.3公顷,各类蔬菜15.7万吨,蔬菜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来自蔬菜产业。

  3、劳动力培训,劳务输出

  甘肃省永靖县已在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新疆等地建立了36个固定劳务基地,共输转劳务5.8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0,548万元。2006年,永靖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评为全国劳动力培训示范县,甘肃省劳务经济先进县。

  4、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

  自1999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70%,治理流域面积237平方公里,有效的缓解了水土流失。在改善贫困现状的同时改善生态与环境。

  5、发展旅游业

  永靖县位于黄河上游,刘家峡水电站在该县境内,同时有黄河、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等景点。2004年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29.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425万元,旅游产业对该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摘自《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报告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气候变化 永靖县 干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