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金和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3日21:04  新浪环保

  主持人宋英杰:以务实的精神判断和预期这次会议,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侯艳丽:WWF与乐施会有相似的观点。在坎昆会议上,WWF首先是延续以往的立场,包括把大气升温控制在2度甚至是1.5度之下。在减排问题上要促成发达国家达成30%—40%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要做低碳的发展行动。相对于哥本哈根谈判,我们也比较关注MRV的问题,就是说可测量、可回报、可核实的“三可”问题。在坎昆会议上,我们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希望,希望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支持上实行“三可”,同时本国的减排也要“三可”。发展中国家接受国际援助一定要做“三可”,对于国家自主努力实现的减排部分要实行透明的通报制度,加强通报的频率,这是减排下出现的MRV(碳减排的监测监督和核查)问题。

  第二,在资金支持上,大家正在为300亿启动资金努力呼吁,联合国也在前一段时期成立了高级别的部长筹集委员会,欧盟也有望在这次会议后拿出20多亿的资金支持来。我们在讨论资金去向时,一定不要忽略资金的来源问题。因为现在看,包括欧盟在内,谈到70多亿的资金也好、20多亿的资金也好,有很多是海外资金援助,像ODA(发达国家政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用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赠与水平25%以上的赠款或贷款)是包括在其中的,只是把原有的资金做了包装,不能否认的是,我们需要创新的资金来源机制,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过去,欧洲本身也很困难,但是,资金架构无论如何要建立起来。

  在资金支持上,资金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WWF一直建议联合国成立新的资金管理委员会,在坎昆会议上,有提案要求世界银行管理这笔资金。WWF希望回到联合国体系下讨论和管理这笔资金。

  资金的去向应该有优先顺序,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也曾经讲过,即使1个美元都不会给中国。在10月份的天津会议上,当谈论技术援助时,要求资金的支持不能进入技术援助的领域。这是发达国家在为发展中国家的接受援助设置的障碍,但究竟在联合国的体制下怎样磋商,这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

  第三,技术援助非常重要。在哥本哈根议定书中,十几个国家承诺了减排目标,但是根据坎昆会议上发布的结果,这些减排目标相对于2度的要求还差很远。到2020年,如果要达到2度的目标,排放空间是440亿吨二氧化碳,但是哥本哈根议定书中各国承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560亿吨,这中间有120亿吨的差值需要去跨越,这意味着各国要提高减少排放的力度。

  如此强调技术转让问题,是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议定书中,我国以自愿承诺的形式做了很有诚意的表示,包括南非、中国、墨西哥等,但当时的争执却是,发展中国家做的还不够。当然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自然有公道在。

  主持人宋英杰:每个国家都有衡量的标准,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减排承诺付出了巨大努力。

  侯艳丽:发展中大国做出减排努力,技术转让非常重要。因为即使有先进技术,但是如果发展中大国没有条件拿到的话,未来将会产生更多的高排放锁定效应,所以说技术转让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适应问题。就是要思考在新的气候变化条件下怎么样改变生活设施、方式才能更好地生存、生产。

  毕欣欣:资金和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技术还是要依附于资金,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移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会涉及交易问题,归根结底资金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对于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观点是对立的。根据以往的经验,资金更多的是在GEF(全球环境资金)的体系下运作,托管方由世界银行国际性多边金融机构来操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运作资金是非常不利的。事实上,金融机构操纵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是非常少的。

  对于资金来源的问题,发达国家更愿意通过一种市场、金融的手段来调节资金的来源,但是发展中国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一旦进行市场调节,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就难以保证。在经济发展中,发达国家不断出现金融危机,这一点证明单纯靠市场调节援助发展中国家,是难以保证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得到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很多国际组织一直呼吁发达国家要建立以公共资金为主,通过公共财政这一主渠道来实现资金的来源和筹集。

  主持人宋英杰:实际上现在资金和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些大国意气用事气度不够大造成的。发达国家从世界警察或法官的角度去看发展中国家,而不审视自己历史累积的排放是数十倍于、数百倍于发展中国家的。

  2度是一个政策的标准还是气候变化突破的一个值?在过去的观测中,比较可信的是,100年上升了0.74度,但是需要警觉和关注的是,针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0.6度,0.74度已经升温了。按照世界气象组织所发布的数据,未来100年将升温1.1度—6.4度,1.1度—6.4度之间的变化幅度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在2.0度左右的范围是一个政策的指标,实际在人类排放已经作为一个证据确凿的事实的情况下,各国都应当减少排放,到底是要1.1度还是要6.4度?6.4度是个太天文数字,因为过去的100年,环境和气候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只不过上升了0.74度,如果未来将上升6.4度的话,将会产生不可想象的后果。基于以上事实,我们一方面呼吁各个国家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我觉得NGO,包括一些公众人物都可以做一些工作,让公众和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在这方面,你们都做了哪方面的工作?像“地球1小时”,大家的参与热情很高,但是我觉得这方面的活动太少了。

  侯艳丽: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了在全国进行全面减排节能工作,设立了气候和能源项目。中国的气候和能源项目团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办公室最大的团队,这体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对中国气候和能源的重视。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究竟做什么?“地球1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从2008年起在中国开展的公众推广宣传项目,开展这一活动是为了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传达一种一点点行为习惯的改变都可以节约能源的理念,事实上每个公民节约的能源都是对国家20%的能效强度指标的一个重要贡献。

  从2009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逐渐转向为大家传递具体的小方案上来,包括“少开一天车”、“少买一件衣服”、绿色办公、纸张双面打印和纸张的回收处理,这些小方案是大家在日常生活里随手可以做到的。

  主持人宋英杰:包括电池回收吗?电池的污染可是很严重的。

  侯艳丽:包括电池的回收。世界自然基金会设计的2011年3月举行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现在可以透露一点小消息,我们从关注个人转向关注企业,因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引领和参与对我国实现40%—45%的碳强调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新的设计里纳入了企业。

  除了向公众宣传环保理念的项目外,世界自然基金会还鼓励城市和企业去做节能减排工作。我们鼓励城市作低碳发展规划,世界自然基金会会为城市提供种子钱,即启动资金,另外还会请专家帮助他们完成规划的建设和实施。这一项目我们在保定和上海执行了3年。

  在企业角度,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工具包”。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的“工具包”包括,第一,碳排放先锋,这主要是鼓励大型企业在节能减排中发挥自身优势,在企业中起领导先锋作用,就是说在他们既有的碳排放减少的目标下,再建立一个更高的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探索可能的方式,然后再把好的经验传递给其他的企业。

  第二, 低碳闯将,主要是在新的经济条件和低碳经济条件下,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创新,包括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来寻求在新的条件下的生存发展空间。另外,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希望跟一些机构合作,搭建平台,使中小企业的创新得到抚育和培植。

  第三,供应链。任何一个产业、行业都有一定的供应链,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一个龙头作为抓手,比如说宜家,他可以要求他的供应商在碳排放方面完成他所提出的标准和要求。

  主持人宋英杰:这就影响了一大批企业。

  侯艳丽:这是以一带十的模式。另外世界自然基金会还做了一些其他的使用方案的研究,包括跟中国移动合作探索ICT模式,这可以用到城市低碳发展建设中,作为数据信息平台支持城市的低碳发展。除了这种跟城市和企业的实质性的合作互动外,我们在政策层面也尽可能发挥作用。因为减排需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节能和能源效率,这一切都离不开清洁能源技术。技术研发创新,以及对清洁能源创新和清洁能源市场的投资,政策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跟相关的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更好的政策,建立比较好的社会体系,推动全社会的减排。

  主持人宋英杰:你们号召和带领大家减排,并将这种方式和行为变成一种艺术和时尚,让大家觉得做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主流和时尚的一部分,我想这不仅是我的愿望,广大网友也会这么认为的。

  毕欣欣:其实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减排不仅仅是一种主流和艺术,还会带来切实的改变,因为现在的环境恶化了,气候变化带来了很多灾难,这些我们都能感觉到。如果不去改变,恶劣的趋势还会发展下去,如果你不愿意经受更多的干旱、高温和洪水袭击,你就要改变自身的行为,这也是一些NGO一直倡导的。我们要意识到,你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影响。今天你在城市里多排放二氧化碳,农村人就要多遭受干旱的打击,对那些贫穷的人来说,一场暴雨甚至把他的家园都毁掉了。气候变化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坎昆会议上,很多机构也在不断地发表报告,有研究显示,2010年的前9个月,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是去年全年的两倍,而对于中国来说,2010年也是21世纪头十年来极端事件突发、频发、重发的一年。

  主持人宋英杰:我们要做负责任的世界公民,举手之劳就可以汇集成一种有力量的方式,能够一点一滴地改变气候、优化天气。

  说到2010年,正好在坎昆会议上WMO秘书长亚罗也做了最后的证实,2010年是1850年有全球气象记录以来排在前三的最暖的年份,和它可以类比的是最近的2005年和1998年,显然都是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受到影响的年份。2001年到2010年,这十年是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几百年中最热的十年,最热的一年是今年,最热的一个区间是这十年。气候变暖的事实非常清晰,我们需要用共同努力,不仅仅是关注气候,还要通过努力汇集成行动,来改善我们的气候。所以说,在这个阶段我们关注坎昆,也是在关注自己本身的气候,是在关注我们大家的未来。

  非常感谢二位和我们一起关注和评述坎昆会议,并且谈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希望更多的人汇聚到其中。谢谢你们!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和关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