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坎昆气候大会背后:各国争相占领碳政治高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09:34  世界新闻报

  本报评论员/雷思海

  世事如棋局局新。真相和道理深藏在每天发生的海量时事动态背后。《天下纵横谈》透视政治、经济、文化三维视野,贯通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每周一次为您抽丝剥茧,显现新闻本质。

  本期《天下纵横谈》为您分析在方兴未艾的“碳政治”领域,中美所面临的不同处境。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国际政治孕育新秩序】

  ●气候大会,发达国家首脑缺席

  英国《卫报》11月26日报道:拉美国家领导人近日表示,由于缺少应对全球变暖的行动,最贫穷国家的生存正在受到威胁。他们认为环境与气候政策会受到大国控制,坎昆会议仍是严峻的考验。

  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大部分发达国家首脑都将缺席坎昆气候峰会。

  ●气候大会进展有限

  英国《金融时报》11月29日报道: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在联合国的墨西哥会议上重启,但预计进展会非常有限,因为各国部长只是希望保持谈判的继续进行。

  联合国希望避开去年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混乱与剑拔弩张的情景,以维持谈判进程的继续,最终于明年在南非的一场关键会议上签署一份关于全球变暖的新协议。联合国也承认,坎昆会议不会达成最终协议。

  评:相比较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这次的墨西哥坎昆气候大会,可谓相当不受发达国家的待见。时隔一年,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欧盟的“碳政治”雄心大减,又让美国曾经高举的“碳政治”大旗悄然落下?

  在展开今天对坎昆大会的评论之前,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去年哥本哈根大会。

  评论员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表面主题是为防止全球气候恶化,本质上而言,是美欧发达国家,为控制未来世界经济走向,而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国际政治”创新。

  这个创新是建立在美欧发达国家对本国在新能源产业可以遥遥领先的信心之上的,也是建立在他们对发展中国家无力在新能源产业领域追赶自己的判断上的。

  既然是政治,必然就有利益。评论员认为,当前的“碳政治”利益分野,基本可以一分为三:欧盟可能是未来“碳政治”的最大得益者,因为“碳政治”将为其领先的低碳技术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并将可能借此主导未来的国际政治;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碳政治”让它们既面临着新产业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工业化进程被压制的危险;对美国而言,“碳政治”的最大危险在于,它将直接瓦解其半个多世纪以来,建立在石化能源控制基础上的霸权。因为目前,美国控制了全球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包括生产、流通和交易,实际就是定价权,并以此保证美国对各国工业燃料的操控。但美国也十分愿意看到,借用“碳政治”来控制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可以说,不论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还是对美欧来说,“碳政治”都机遇和挑战并存,而谁能够最大程度地化解挑战,抓住机遇,谁就会最积极地来继续推动这个“政治”。下面我们再看两条消息……

  【中国抓住机遇,有望收获“碳政治”第一桶金】

  ●中国持靓丽成绩单出席坎昆气候大会

  新华社11月29日电:数据显示,中国“十一五”前四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这些成绩告诉坎昆,中国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脚步越来越急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北京利用坎昆改善形象

  德国《新苏黎世报》12月1日报道:现在,北京想在坎昆峰会上去掉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谈判时所留下的不良印象。因为对这个大会的期待甚小,中国人确实可望得到一些积极的报道。北京的谈判代表黄惠康在准备阶段暗示中国在一个关键的分歧点上会向西方工业国家妥协,即对中国的排放统计之审核。

  评:庆幸的是,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功地抵制了美欧给发展中国家设置硬性减排指标、以及援助资金与介入性监督、检查挂钩的企图。

  当然,仅靠这样的防御,是无法彻底化解“碳政治”的风险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还应最大限度地把握“碳政治”的机遇。评论员认为,在这方面,中国做的工作和准备,在全世界都可以算得上最好的。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中国出台了各种政策,大力发展自己的新能源产业,并将其与中国的产业升级政策结合到了一起。

  “碳政治”的第一个产生收益的环节,是在制造业上,在这方面,让美欧都没有完全预料到的是,中国在新能源制造业方面,由于采取了正确政策,辅以充裕的资金,竟然搞得风声水起。

  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乃至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材料,中国都以世界领先阵营的位置,与美欧展开竞争,虽然在某些领域的研发落后于美欧,但总体而言,这已经不是代差级别的距离,而是同一起跑线上的差距。在有些方面,甚至领先于美欧,比如新能源汽车将以电机取代发动机,中国虽然在汽车发动机方面远远落后,但在电机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一点,中国的高铁机车已经给予了无可辩驳的证明。2010年的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话题是“稀土政治”,稀土作为新能源的核心级别的材料,绝大部分掌握在中国手里。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以及中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加上中国的产业政策,已经让“碳政治”的第一桶金,意外地落到了中国手里。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场上,唯一的一个新能源产品的广告,就是中国的英利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

  从原材料,到制造产业链,再到应用,中国以积极姿态,站到了新能源产业的第一线,而这一点,既让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占到了“碳政治”的高点,也让中国以实际的新能源产业,获得了未来新能源产业利益的制高点。下面我们再看两条消息……

  【美国对气候大会突然变脸,原因究竟何在】

  ●美国对中国新能源发起301调查

  本报综合消息:日前,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申请,美方将正式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针对中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清洁能源政策和措施展开调查。美方很有可能会对中国清洁能源企业出口美国市场的产品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

  ●美称可能退出气候大会

  新华社12月1日电:美方与会代表在坎昆气候大会会议开幕前摆出强硬态度,美国气候问题特使托德·斯特恩在华盛顿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则更加直白地表示:“我们要么在这些问题上都取得进展,要么没什么进展。”他同时暗示可能退出气候大会。

  评:我们还记得,在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是最耀眼的政治明星,相比之下,美国人今年的态度可谓是“换了人间”。其代表提出的气候大会要么全部达成协议,要么都别谈。这哪里是谈判的态度,搅局还差不多。

  美国的突然“变脸”,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巨大进展了。美欧的一个共同想法本是希望借助“碳政治”,以减排、监督等方式介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产业体系,从而控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产业进程。但是,令它们遗憾的是,这一点竟落空了。尤其是中国反而借助自己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以及此前所积累的社会和国家资本,迅速地将新能源产业做大。

  评论员认为,对中国抓住“碳政治”机遇的蓬勃势头,美欧感到失落,那是一定的,但美欧之间,还是有着显著差别的,对欧盟来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和自己存在竞争,但总体上还是符合自己提出的“碳政治”的大方向的,欧盟要做的是强化自己的竞争力。

  而对美国而言则又是另外一番滋味,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一旦发展成熟,将是对自己建立在石化能源基础上的霸权的极大威胁,美国处心积虑打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现在又在伊朗核问题上做文章,目的不就是全盘控制世界石油的生产、运输和交易吗?如果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都不再以石化能源作为主要能源的话,美国花如此之大的代价,所建立的石化能源霸权,还能威胁得了谁,控制得了谁?

  因此,我们看到,在上任伊始曾经把新能源产业列为美国关键产业的奥巴马当局,竟然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展开了所谓的301条款调查。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恐慌心态,已经非常明显,美国这次对在邻国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予以这般冷遇,只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显露这一心态而已。我们再看两条消息。

  【中国应勇于担当“碳政治”旗手】

  ●高铁创造世界新纪录

  新华社12月3日电: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由中国南车集团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上午11时28分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

  这是继今年9月28日沪杭高铁试运行创下时速416.6公里之后,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美国通用汽车重新上市

  新华社11月18日电:11月18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埃克森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出席开盘敲钟仪式。当日,美国汽车业巨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重返阔别17个月的华尔街。

  评:在今天的《天下纵横谈》的结尾,评论员之所以列出这两条消息,因为他们看似与气候大会毫不相干,实际上却实联系紧密。这两条消息,显示的是中美两国在新能源政策方面的不同态度。

  今天的高铁虽然还是铁路,但它更是低碳产业的重要部分,这是因为它是以电驱动的,将来的风能、核能、太阳能都完全可以为高铁提供动力。而美国的通用汽车在破产之后,又被美国人重新包装一番再度上市,最好不过地说明了,美国在当前是无法痛下狠手,舍弃自己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石化能源霸权方面的经营成果的。

  在石化能源领域的历史优势,将成为美国拥抱新能源产业的一个巨大包袱,也将拖累美国在未来推进国际“碳政治”的步伐,而中国就没有这个拖累,因此,只要中国把新能源产业做好,就完全有可能躲避开美欧原先设计的“碳政治”陷阱,并让其向中国有利的方向倾斜,让国际“碳政治”为我所用。

  美欧尤其是美国这次对待气候大会的态度,已经显示了它们在“碳政治”领域推进的犹豫心态,这是它们尤其是美国对未来能否控制“碳政治”的走向信心的不足,相反,在这次坎昆大会上,中国的声音分外响亮,姿态也分外惹人关注,被媒体惊呼是唯一主角,可见中国为这次大会做了精心的准备。当然,更有说服力的准备则是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业已取得的巨大进展。

  但不管美欧是否愿意、是否积极,“碳政治”已经诞生,它必然会按照自己的运行轨迹走下去,也必然成为未来重塑世界秩序的一个新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中国要抓住机遇,成为规则制定方,依然要下苦工夫。

  回顾历史,几次国际政治规则制定的历史性时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要么处于贫弱,要么处于内战之中,而这次“碳政治”刚刚开始的时代,正遇中国复兴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应有在未来争当“碳政治”旗手的雄心。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坎昆 减排 哥本哈根 气候谈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