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涂小玲、俞彤):11月29日至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这是继哥本哈根会议未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之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又一次努力。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中国和东道主墨西哥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哪些努力?发展中国家能否联手应对气候挑战?为此,我台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助理吴国平教授和墨西哥国家生态研究所环境风险评估部主任米格尔·安赫尔·马丁内斯先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马丁内斯强调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意义,他说:“发展中国家,包括新兴国家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如果取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意味着最贫穷国家经济发展的终结。对于这些国家的人民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然而这一原则乃至《京都议定书》本身的存废已成为坎昆会议争论的焦点之一。马丁内斯先生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一原则是不可放弃的。他说,拉美国家已把这一原则作为气候谈判的基础。同时,吴国平教授认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也承担着自己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根据今年11月22日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吴国平教授认为,中国既要保持较高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问题,又要减少碳排放,这是一项很严峻的考验。他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来实现,开发利用新技术和新能源、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以及树立公众绿色消费意识是通过这一考验的必由之路。
尽管许多国家也和中国一样提出了各自的计划,但是由于世界各国无法就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达成共识,坎昆会议前景堪忧。两名专家也对坎昆会议并不抱乐观态度,但他们都认为,会议能够在一些次级问题上达成具体协议,比如阻止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马丁内斯解释了保护森林对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人类砍伐森林就是在释放森林捕捉的二氧化碳。土地退化则阻止我们恢复森林资源。森林可以把人类排放的碳固定住,帮助人类平衡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另一方面,两位专家都认为在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吴国平教授说,在发展中国家中,巴西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结构中达到近一半的比例。关于中国的情况,他说:“中国的能源消费仍集中在对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上。由于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中国面临着能源危机。两年前中国政府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刺激方案,一些大型企业也制定了各自的新能源发展计划。根据中国政府的新能源发展计划,到2020年这方面的投资将到达5万亿元人民币。”
马丁内斯介绍了墨西哥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墨西哥是世界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墨西哥已经确定了十七个项目,希望通过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到2030年明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墨西哥发展海风和陆风资源,提高天然气相对对石油使用的比例,开发太阳热能光伏发电、小型水电等,加强能源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马丁内斯还提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许“适应”气候变化而不是要求“战胜”气候变化才是合适的道路。墨西哥政府已经建立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部门。他解释说:“所谓适应气候变化就是要建立一个针对气候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系统,包括缓解气候多变和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利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一些地区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减少升温和降雨增多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并尝试从中受益。另外,面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
马丁内斯先生现在正在北京参加中国环保部组织的拉美国家高级官员城市环境管理研修班。他说,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尽管在资金和技术援助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分歧,但双方都有意愿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携起手来共同行动。
马丁内斯:“气候问题同时也是能源问题和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利用能源,既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完成环境保护承诺。从这一点上讲,墨西哥和中国有很多共同点。”
吴国平教授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拉美国家包括墨西哥有很多中国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双方的合作可以集中在三个领域:“我认为中国和墨西哥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可以开展合作,比如可以合作生产低耗能产品。第二,可以开展更密切的新能源开发交流。第三,开展气候变化适应工作方面的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只有合作、进取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才能留给后代人类一个美好的家园,这是中墨两国专家的共同呼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