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评说节能减排就在身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10:5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水电气等能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家庭碳排放的64%,节能减排就在身边

  今天,你低碳了吗(关注)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然而,公众低碳也有些困惑与尴尬。

  低碳可以从生活点滴做起,可以主动选择低碳产品

  现象——

  “一筒盒装牛奶,牛奶喝完了盒该怎么办?变台灯,变储物盒,变笔筒”——什么是低碳生活,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严聆瑚在自己的作文《我的低碳生活》里这样表达。

  几年来,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话题在国内同样备受关注,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低碳生活”等关键词,相关链接多达几千万个。低碳生活的意义、如何从身边事做起、在生活中实现低碳,这样的信息触手可及。像严聆瑚一样,普通百姓也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着低碳的理念。

  少耗能、少用一次性物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然而,“80后”、“90后”等年轻一代,也常常有着自己的困惑:这样的生活虽然低碳,却影响了生活品质,究竟该如何让改善生活与低碳同步前行,不少人不知道该怎么做,更有不少人因此放弃低碳。

  专家点评——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随手关灯、空调、供暖、热水不浪费,当然是低碳,但低碳不仅如此,还需要消费者的努力与行动。消费者可用买或不买这样的“投票方式”选择低碳产品,淘汰高碳产品。需要强调的是,低碳不是要我们回到原始社会,不是要我们不消费,而是品质消费、品位消费。

  张建宇(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低碳首先应该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基本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最环保和低碳的方式,例如用节能灯,坐公交车,夏天室内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以上等等。同时,低碳还有其他的表达,比如,购买低碳的产品,通过绿色供应链,向上游的生产企业传递低碳的要求和信号。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完全低碳,也可以通过种树,或直接购买碳指标的方式,通过碳中和直接降低自己的碳排放。

  有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就容易改变不低碳行为

  现象——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曾对全国30个省会以上城市居民作过一次低碳调查,发现低碳只是人们节俭生活习惯的延续,而非缘于内在的低碳追求;但人们对低碳的意识仍会对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在低行为率表现的低碳活动中,公众低碳动力不足具有普遍性。

  无独有偶,美国环保协会与环保部宣教中心等单位合作,对全国9个城市的社区中270个重点户和2700个普通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对比分析其环境行为和碳排放量变化,内容涉及交通出行、家庭能耗、家庭废弃物产生量。他们得出两个结论——使用水、电、气等家庭能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家庭碳排放的64%,个人行为对降低能耗影响较大;宣传引导对公众行为具有影响力,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居民家庭的碳排放会有所降低。

  专家点评——

  潘家华:节俭当然是低碳,但低碳不完全是节俭,还需要转变意识,成为一种主动行为方式。如何提高自主低碳意识呢?自身道德素养固然重要,社会氛围也很重要。以低碳为荣,以不低碳为耻,如果能形成这样一种社会道德标准,人们的自觉意识就会有很大提升。当然,公众意识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加速这一过程,需要富人率先垂范。我们让整天为温饱操心的人们通过节俭来低碳,这是不道德的。

  曾红鹰(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教育室副主任):应该说,目前环境教育知识传播做得多,行为影响少。如何把低碳生活由知识和概念转变为公众的行为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需要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开展更多的研究和评估工作,要用更有吸引力的方式来开展宣传教育。实际工作中发现,公众有了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就比较容易改变行为。

  促进公众低碳,政策引导和基本服务不能少

  现象——

  不久前,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宣布,国内首批由11家企业生产的292种型号的产品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涉及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多功能复印设备和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四大类。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正欲购买洗衣机的北京市民王先生,本想低碳一把,从获得认证的产品中找寻合适的产品,可在网上查询很久,也没找到这个具体名录。

  普通百姓选择低碳的尴尬决不仅如此:想买新能源汽车,要么价格高昂,要么品牌不让人放心;想买节能灯,付出的成本要比普通白炽灯高上好几倍;想绿色出行,附近乘坐公交车或地铁都不方便……

  早在2007年9月,科技部组织专家完成《全民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研究,并根据这项成果编制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记者询问身边的亲友是否拥有这号称“全民”的手册或者知晓其内容,发现几乎没人知道有这么个手册存在。这样没被推广的成果又如何指导全民减排?

  消除公众低碳路上的关隘,还需政府的不断努力。

  专家点评——

  张建宇:任何社会行为的发生都基于三个方面: 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如地铁的建设,自行车道的建立);政府的管制措施 (例如公交票价打折,提高停车费等);公众的积极参与。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够独立存在。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低碳行为的可持续。

  潘家华:公众的低碳,政府责任不可或缺,没有政策引导,没有政府的规范服务,公众想低碳也难以作为。例如,绿色出行,消费者希望乘公交、骑自行车,但是,公交不通达、不方便、不舒适,消费者就不会选择;骑自行车得保障安全,如果没有自行车道,安全有隐患,消费者也不会选择。还有,消费者要买太阳能热水器,一些地方以影响外观为由,不让在楼外安装,消费者的低碳也不可能实现。可以说,政府如果不作为,不引领,低碳社会靠消费者的自发行动,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打造低碳社会需要政府、消费者协力行动。

  冯永锋(光明日报记者,低碳十大人物之一):不能指望政府事事到位,消费者自身的行为对各方面也能有所促进。如低碳产品缺少标识、节能汽车缺少标识,就需要消费者去主动督促。在丰富的消费需求面前,企业往往是被动的,政府的监管也有大量疏漏之处,只要消费者睁大火眼金睛,又积极地表达,就能引导企业追求低碳产品,刺激政府严格监管。 

  本报记者 孙秀艳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低碳 减排 二氧化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