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廖晓义:在中国乡村创造生态文明世界样板(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11:01  新浪环保

  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新浪环保推出特别节目《英杰访谈录》,邀请著名气象主持人宋英杰和资深环保人士面对面。12月9日,做客第二期《英杰访谈录》的嘉宾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廖晓义。


气象主持人宋英杰与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廖晓义合影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廖晓义(左)与主持人宋英杰合影

  主持人宋英杰: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进入新浪聊天室,今天和我们一起聊天的是一位著名的环保人士,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大姐,廖晓义女士。

  在环保领域中,现在聚拢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评说,实践者未必那么多。我记得您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一句话,当全世界目光都聚焦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时候,您是在低碳建筑工地、在低碳农场的田野中在实践,您在做什么?

  廖晓义:我在做低碳乡村的事。我觉得这些年来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说了很多了,但是比说更重要的是做,做当然就要有方向,就要朝着生态文明努力。大的地方做不了,乡村总是能做的吧,能做一个村就能做一个镇也能做一个县。我们彭州通济镇大坪村低碳乡村的模式,现在正在重庆巫溪县整个县进行推广。重庆市巫溪县政府愿意举县之力来共同尝试这样一个低碳的、生态的、“乐和”的新的文明模式。

  主持人宋英杰:您是把它作为您理想中的一种生态乡村的模式?

  廖晓义:是的,关于生态的理想我之前说过很多,从90年开始到现在说了20年了,唉!

  主持人宋英杰:为什么要叹气呢?

  廖晓义:成效甚微,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思考气候变化对物种、对自己的生命的影响,又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在行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不能低估个人改变世界的力量,我知道的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做。所以我下一步想再写一本书,书名字叫《做而论道》。

  主持人宋英杰:就从您这个书开始,因为我对环保、对应对气候变化也非常感兴趣,我也在做相应的事情,您曾赠给我一本书叫《东张西望》,廖大姐在望什么呢?是不是在东张西望的思考过程中给中国的环保开了一个药方?

  廖晓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聚合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知识,能够总结一个包括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综合灾难的药方,这个药方在我来看总体上一定是中药的药方,就是整体来思考气候变化的问题。

  主持人宋英杰:用系统论的方式,采用中医的方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廖晓义:对,我觉得现在气候变化问题走入一个误区,把由于人类的贪婪和私欲而做的灭天理、纵人欲的文明,把它简单的归纳为气候变化,又把气候变化问题分解为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投资层面的问题,我觉得这样只能使它越来越碎。或者是归结为一个能源问题,再把能源问题归结为可再生能源问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问题。我就问了,假设我们所有的能源都是可再生的,假设我们用所有的不多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去换来可再生能源,那么森林能再生吗、三千万物种能再生吗、土壤能再生吗?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整体上进行文明的转型和准备,这也是这本《东张西望》所涉及的,是我和国内外一些共同在思考人类生存问题的人们的一个对话录。

  主持人宋英杰:是的,您所说的森林能再生吗、物种能再生吗、土壤能再生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就说明我们要思考的不是一个局部的现象,而是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原来人相对比较弱小的时候,我们是仰视天的、仰视自然的,但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人觉得自己有了战胜天的能力和勇气就开始俯视它、去掠夺它、去剥夺它,去霸占它。要做到环境友好,我们就要尊重自然,但是真正做到环境友好是很艰难的进程。

  廖晓义:在我看来要仰视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如果没有这样的敬畏之心,如果不能调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就像渺小的胎儿和一个母体的关系,那就无法再建这个平衡。天地是不会灭亡的,灭亡的是人,而且还稍带着连累了很多物种,人就算是能够生存下来,也会活得很不开心,活得很不健康。更为严重的是生命都不能持续,哪怕这种不开心、不健康的生活都不能持续,所以最后受罪的是人类自己。如果人类不能调整这样一种心态、不能调整和自然的关系的话,结果是很可怕的。

  主持人宋英杰:是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经常听到一些环保人士振臂一呼说拯救地球,我有这样一个理念,地球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跌宕起伏的变化都能够生存下来,而人类自己呢?很多人回到家里看温度计,人只有在18度—25度是舒适的,事实上。我们不仅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人的生存,人的舒适度,和拯救人对自然的敬畏。

  廖晓义:英杰到底是做气象节目的,一提到温度你就有很具体的关注点,我觉得这个关注点很能说明问题。人的舒适度是18度—25度,但是人的适应能力不应该限制在这个舒适度上,比如这栋大楼,冬天和夏天已经没有区别了,我们追求18度—25度的舒适的时候,其实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过度使用空调使人的适应能力衰退,因为人的皮肤是会呼吸的,呼吸是在一张一缩中进行的,以此来增强人体和天气之间的感应和交流。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18度—25度之间的空调房中,且不说我们本身的适应能力就很糟糕,容易得病,而且对于整个皮肤功能都会退化,因为冬天皮肤会紧缩、夏天会张开,会排汗,中医说排汗是最好的调节,空调会使排汗功能减弱,其实空调病是很多现代病的缘起。所以我觉得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就来点实实在在的东西,省空调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主持人宋英杰:没错,自然造就了春夏秋冬冷暖变化,就是给我们一个去适应它,并且去拓展自己的适应能力的契机,而我们却把宜居或者舒适放在相当狭窄的区间中,其实是暴殄天物。

  廖晓义:为了把冬天搞得像夏天、夏天搞得像冬天,多消耗能源、排放二氧化碳不说,还把我们的身体毁了,把我们的心灵毁了,所以这样的文明是很荒谬的。

  2008年我在大坪村做低碳乡村时接到一个电话,说克林顿基金会要给四个人颁发全球公民奖,一个是巴菲特的儿子,一个是可口可乐的总裁,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再就是我这个普通的中国公民、一个普通的农妇。在颁奖现场,其他三位获奖人都用了视频提示,反倒是我这个英语不是母语的人不要视频提示,脱口在讲,因为我需要对着人的眼说话,我对他们说,我们说气候问题、环境问题不能只盯着环境和气候本身,而是要去发现作为快乐来源的心灵能量、心灵的意义和作为健康来源的健康源泉的本能的意义,这就叫惜物能、增体能、蓄心能。三能的平衡才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才能实现地球的平衡。结果当时反应很热烈,包括克林顿,他三次表达我说的这一段关于东方智慧的话语如何震动了他,当时所有人的反应都很热烈。我在想,气候变化要从中国智慧去找源泉,要有道德的高度,中国人要站在这个高度上说话,按这个高度制定规则,不能只跟着西方的游戏规则走。在这个高度上,我们就要去崇尚去拣起我们智慧的生活方式。

  在《东张西望》这本书里有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生态学和经济学家,叫菲利浦·多德,他说只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才能够让人类走出危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就是蓄心能、增体能、惜物能,就是人有三宝的精气神。人活一辈子不能仅做一个消费机器和生产机器,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如果不抓住这一点,只在物质层面去跟他们讨价还价说减排,这会让我们很被动,所以我们要增强软实力,找到说话的高度。这种高度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你的视野应该是有高度的。

  主持人宋英杰:这是环境道德和环境伦理的一个制高点。

  廖晓义:是的,所以如果我想对坎昆说什么,就想指出这一点,首先要拿中国人的智慧去跟美式的生活方式谈判,去教化他们,不要认为教化没有作用,要相信真理是有能量的,这样做至少我们不会被动。第二,不要跟美式的生活方式学。在国际上我也是这么说的,我很敬佩戈尔先生把气候变化当成了全世界的话题,大家开始从关心气候变化来关心我们的生存、关心环境,他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正是他所代表的高耗能的美式生活方式是造成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无论是电影“后天”也好,还是“不可忽视的真相”那本书也好,都不敢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美式生活方式。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比戈尔先生更有高度,如果我们崇尚的实践的是“蓄心能、增体能、惜物能”的生活方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坎昆 环保 乐和 廖晓义 宋英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