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华对角羚之父葛玉修为普氏原羚起中国名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5日17:29  新民晚报
中华对角羚在雪地里觅食。 中华对角羚在雪地里觅食。

生态环保摄影家葛玉修 生态环保摄影家葛玉修

  青海银监局处长葛玉修是一名国家机关公务员,但他却十年如一日利用节假日拍摄野生动物,捕捉了3万多幅震撼人心的瞬间。他心系自然界濒危生灵的命运,写下了一千多篇科普和警世文章,为它们奔走呼号。他听鸟语可知鸟意,被人们称作“鸟王”,他为普氏原羚起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因而有“中华对角羚之父”的美誉。

  听啾啾鸣叫 预知鸟儿起飞降落

  现年50岁的葛玉修,中等身材,健壮结实。

  当他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鸟岛时,不禁被那万鸟欢歌的壮观场景所感动,那一窝窝刚刚孵化出的生命,那一对对拖儿带女的成鸟令他感动不已。他抓起相机一口气拍了100多张,迫不及待地释放自己过于亢奋的情绪。

  为了拍好鸟,近年来他利用大量时间观察鸟的生活、起降、觅食和嬉戏,购买、借阅了大量有关介绍鸟类的书籍、画册,请教鸟类专家。以至于从鸟的鸣叫中,预知鸟将要起飞或降落;从鸟的神态中,预知鸟的下一步行动。2001年夏天,他在鸟岛看到两只棕头鸥一起嬉戏,其中一只头部低下,喙前伸,身体后部翻起,围着另一只不停转圈。他知道这是雄鸟在向雌鸟亲近求爱,后边准有好戏,立即将镜头对准它们。果然,两分钟后,雌鸟情动示爱,相互亲吻,雄鸟适时飞起,缓缓落到雌鸟背上,尾下压,两翅上举,不停扇动翅膀……这组被他拍摄并定名为《鸟爱三题:相亲、相爱、相随》的作品,得到了摄影界的高度评价。

  为保护生态环境,他从不在岛上生火做饭,在拍摄的6天6夜里,他没喝一口热水、吃一口热饭。

  惊魂沼泽地钩 住草墩才拔出腿

  2001年“五一”期间,为拍摄世界珍禽黑颈鹤,葛玉修来到距西宁850公里的隆宝滩。这里海拔4300米,气候恶劣,高寒缺氧。虽进入5月,草滩仍一片枯黄,隆宝湖覆盖着薄冰。然而,这里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繁殖地。黑颈鹤超凡脱俗雍容华贵,被当地人称为“神鸟”“仙鸟”。

  2001年5月4日早晨,他身背摄影包,肩扛三脚架又一次出发了。突然,在湖北侧的沼泽地发现了一对黑颈鹤。他立即弯腰行走,离黑颈鹤约350米时,黑颈鹤突然抬起头来,警觉地向四周张望。他屏住呼吸慢慢向目标靠近,不觉间接近了七八十米,开始频频按动快门。这时,脚下的草墩已有些晃动,他意识到处于沼泽深处了,却经不住黑颈鹤美丽身影的诱惑,继续纵身向前面的草墩跳去。不想一脚踏空掉进了水里,陷进了大半条腿。“不好,我掉进了沼泽”,他顿时出了一身冷汗。他情急中抓住了身边的三脚架,立即用三脚架手柄钩住前边的草墩,借力拔出了右腿。一只胶靴和尼康相机镜头盖却永远地留在了隆宝滩。

  举起三角架 高喊着向野狼奔去

  有一天,葛玉修在拍摄图片时,突然听到“嘎”“嘎”的群鸟惊叫声,在鸟叫的方向一群棕头鸥惊恐地盘旋俯冲,地面上一只狗样的动物在鸟巢区左冲右突。“这是狼!”他心中惊道,虽然他早就听说狼是孵化期鸟类的主要天敌之一,常常泅水或翻越保护栏进鸟群吞食雏鸟、鸟蛋,如今亲眼看到还是第一次。“决不能让狼祸害小鸟”,他顾不得多想,提起三脚架“嗷”“嗷”高喊着向野狼奔去。离狼50米时,野狼停止了扑咬,呲牙咧嘴地向他张望,两眼透着绿光。他举起三脚架大声喊着继续逼近。也许狼生来怕人,也许鸥鸟的进攻使它产生了恐惧,它迟疑片刻,转身逃跑了。

  10年来,他拍摄了数万张鸟类照片,其中有鸬鹚的绅士风采、斑头雁的比翼双飞、棕头鸥的求偶做爱……有人说:“他的照片比鸟岛上的鸟还要多。”

  只在中国有 为普氏原羚改名字

  在青海湖畔,有一种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这一物种目前全世界不足300只。

  1996年和1998年先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极危级(CR)动物,1999年中国的濒危兽类红皮书中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

  普氏原羚非常机警,拍摄必须在清晨它们经过的地方潜伏等候。为此,葛玉修经常在摄氏零下20多度的高原清晨潜伏,冒着随时被狼群攻击的危险,一等就是二三个小时。当他发现普氏原羚时,已经冻得浑身哆嗦,取景器里普氏原羚占满了整个幅面,可是,自动对焦的尼康高科技相机严寒中完全丧失了功力,他只好把相机又揣进贴身的衣服里温暖,然后再拍。取景框上,呼出的热气一会凝成了一团薄冰。

  专家称赞他拍摄的普氏原羚照片,是目前国内质量最高的第一手视觉资料。

  普氏原羚作为中国独有的羚羊物种,却起着一个叫起来拗口的外国名字。能不能为普氏原羚起个中国名字?葛玉修想。经与几个专家、朋友研究,考虑到普氏原羚为我国所独有,雄性长着一双与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对弯的黑色环棱状犄角,葛玉修发出了给普氏原羚起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的呼吁。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西宁部分中小学2600余名师生在条幅上签名支持。中国林科院李迪强博士、原青海旅游局李选生局长等称赞“中华对角羚”这个中文名字,既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又具有浓烈的民族情结,还不与国际命名相冲突。

  眼下,“中华对角羚”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认可,并且越叫越响,远播海内外。葛玉修也当之无愧地被人们称作“中华对角羚之父”。

  新华社记者 王圣志 文贻炜(据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普氏原羚 中华对角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