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种介绍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s)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羚羊,也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在国内,普氏原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75年,俄罗斯探险家Przewalski首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采得本种的模式标本,普氏原羚也因此得名。历史上,普氏原羚曾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的广大地区;但目前,普氏原羚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的小部分区域。
在分类上,普氏原羚属于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和蒙古原羚、藏原羚是同属的亲戚。蒙古原羚生活在广阔的蒙古草原上,藏原羚则在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相比之下普氏原羚目前的分布区小得可怜,仅局限于青海湖附近的小片区域。三种原羚外形相似,仅雄性长角。普氏原羚的角尖向内对弯,形成很有特色的“对角”,这也是区分普氏原羚与藏原羚和蒙古原羚的最主要特征。普氏原羚毛色多为浅棕色或土黄色,偏红,腹部和四肢内侧白色,臀部有一个心形的大白斑,尾巴黑色且短。它们生性机警,通常在受到惊扰时会飞速逃离,只留给人们一个个心形的白屁股以供瞻仰。
普氏原羚一年繁殖一次,冬季交配,夏季产仔,通常一次仅产一仔。
2. 分布区域
3. 生存状况和面临的威胁
短短的几十年间,普氏原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60年代,根据牧民回忆,在青海湖附近还有“成千上万”只普氏原羚,而到1994年,蒋志刚等的调查结果表明普氏原羚仅分布于青海湖东北部及西部的鸟岛、察拉滩和小北湖一带,数量不足300只;2003年叶润蓉等的调查新增了塔勒旋果、生格和切吉滩区三个分布点,记录种群数量为602只。
有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普氏原羚的生存,包括:1)狼的捕食;2)盗猎;3)食物短缺;4)栖息地减少;5)生境破碎化;6)现生种群过小。而其中,盗猎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不再是主要影响因素;栖息地减少会导致食物短缺,同时生境破碎化也会造成种群隔离,加速小种群的灭绝。在这些因素的背后,还有更为基础的因子在起作用,如:沙漠化导致食物短缺;草地开垦使栖息地减少,进一步造成食物短缺;分布区内牲畜增加加剧了和普氏原羚之间的竞争,使普氏原羚的栖息地减少,食物短缺;另外,大量网围栏的兴建,加剧了普氏原羚栖息地的破碎化,阻碍各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造成食物短缺,并增加了狼对普氏原羚的捕食威胁。这其中,草地开垦、牲畜增加、网围栏的兴建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2.开展的保护工作
- 科学调查
从2007年10月起,我们在青海湖周边地区开展针对普氏原羚种群现状的调查,以及针对围栏和家畜对普氏原羚的影响的研究 。
1)种群分布
普氏原羚分布在环青海湖的天峻、刚察、海晏和共和四个县,分布区基本可分为10个区域(天峻、鸟岛、哈尔盖河、甘子河、塔勒宣果、沙岛、湖东-克图、元者、哇玉和切吉滩),同时分为15个不同的地理单元,总面积约1459km2。各个地理单元之间有一定的地理阻隔或者人为阻隔,可能会对普氏原羚的种群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但这种障碍不一定会对种群造成完全的隔离,其间的交流状况,目前还不清楚。
我们的几次调查均未在切吉滩发现普氏原羚实体或任何痕迹,因而可以说,普氏原羚在这一区域内数量非常少,或者已经灭绝了。
2)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在冬季发情期时集群规模最大,是调查种群数量的最好时节。我们在08年1月和08年12月各进行了一次种群调查,得到的种群数量分别是825只和1291只。由于我们采取的是直接计数法,得到的是种群数量的最小估计,这种方法的准确程度跟调查努力以及调查者对分布区的了解程度有关。随着这一年来对分布区了解的增加以及调查努力加倍,我们认为12月的调查结果更为接近真实的种群数量。
3)威胁因素
我们在普氏原羚分布区做了围栏密度和普氏原羚活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围栏密度与普氏原羚活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围栏密度越高的地方,普氏原羚活动就越少。围栏确实影响了普氏原羚的分布。尽管对于普氏原羚来说,围栏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每一道围栏都是潜在的危险,普氏原羚可能在跳跃围栏时被刺丝刮伤,也可能在钻围栏时被卡住,还有可能因为围栏阻隔了逃亡通路使其丧生狼口。围栏密度增大时,这种潜在的危险也相应增加,自然也就减少了普氏原羚在这些区域的活动。
另外,在完全自然的条件下,食草动物应趋向于在植被好的地方活动。普氏原羚如果处在自由移动的栖息地中,其活动痕迹的密度与植被生物量(NDVI值)之间应该存在很好的正相关。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痕迹密度与NDVI值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而说明,一定有什么因素影响了普氏原羚的活动。而围栏即是因素之一。另外一个分析显示,围栏密度与NDVI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生物量越高的地方,围栏密度也越高。人们趋向于把好的草场围起来,放牧牛羊等家畜。家畜的竞争和人为活动的干扰,都会降低普氏原羚对高生物量的草地的利用。
家畜活动是影响普氏原羚分布的重要因素,也可能是最主要因素,但目前还没有数据可用来证实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我们将来的研究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