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愿低迷,僵局未破。值得庆幸的是,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的“议程”在最后一分钟敲定,这是一种小斩获,但宝贵时间正在流失。
2011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的第一次预备会于4月3日至8日在泰国曼谷举行。历届气候谈判的曼谷会议虽然规模小,但一叶知秋。
此前,我对年底的南非德班大会的结果作了三个情景分析。在2011年南非德班大会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综合的、平衡的和较高政治承诺的条约。第一种情景应该是首选并为此而努力。第二种情景是,德班会议成果有限,但为2012年的韩国首尔会议扫除一些障碍,铺平道路,争取更多的时间。第三种情景南非德班会议无果而终,在首尔会议上很可能只有 “各自目标,分别表述,志愿实施”的文件,而没有强制性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
从6天的曼谷会议进展效果来看,第一种情景显然减分,第二和第三种情景增加了可能性。我对曼谷会议的评价是:政治意愿低迷,僵局未破。值得庆幸的是,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的 “议程”在最后一分钟敲定,这是一种小斩获,但宝贵时间正在流失。
大会通过了新的工作组会议“议程”。新“议程”比较全面和平衡,基本是按“77国+中国”集团的提案为蓝本修改补充而成。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基本包括在内,其他国家的重要议题也仍在字里行间显现。
与LCA(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相比,KP(京都议定书)工作组早已按原先确定的议程进行,但屡屡在关键的有进取心的减排目标上“卡壳”。
政治意愿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津津乐道京都议定书,因为它是缔约各方高度政治意愿的产物。京都议定书正面临着弃废的挑战。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在2012年底截止。京都议定书几经磨难,曾遭受到美国退出的威胁,多数附件1国家的实际减排和承诺目标之间差距过大,使国际公约履行的权威受到质疑。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的应对上政治意愿降低,动力不足所致。
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是京都议定书的生命线。如果没有第二承诺期,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底就寿终正寝。在这次曼谷的KP(京都议定书)工作组会议上,附件1国家(签署《京都议定书》并承诺量化减排的发达国家)仍然说着车轱辘话。没有一个附件1国家表达强的政治意愿,明确表示加入第二承诺期,并作出承诺。有的附件1国家把京都议定书的承诺与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的承诺相关联,形成连环套死结。
在第一和第二承诺期之间没有真空断档是京都议定书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在2012年第一承诺期到期后,不能出现断档的情况。KP工作组的进展情况很不乐观。留给工作组讨论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极其有限。如果出现断档的情况,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就会落空。发达国家在承认第二承诺期上预设了许多先决条件,所有缔约方,包括发展中国家都要对减排承担共同的责任。附件1国家的承诺不仅是与附件1国家可相互比较,还要与排放大户美国的承诺可相互比较。除此以外,要求排放量大的发展中国家也要有可比性。
从最后来看,京都议定书和长期合作行动二个小组在正式的文件中,今年有两个会议已被确定:4月5-8日的曼谷会议和6月6-17日的波恩会议。曼谷会议决定在年底南非德班的第17届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COP17)之前增加一次预备会。
(作者系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