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 环保项目 > 2011年第四届SEE-TNC生态奖专题 > 正文
申报/推荐类型:C016—绿色知行者—上海王建华
1.申报人/被推荐人基本信息
姓名:王建华
2.申报人/被推荐人简历(500字以内):
王建华 197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从事青少年生物科技教育工作33年。现任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高级教师、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从20世纪80年代国家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开始,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紧密合作,策划、组织、实施了卓有成效的上海地区青少年生物多样性科技特色教育。20多年中,上海地区超过130万中小学生从中获益,生态素养得到提高。2005年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的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斯巴鲁汽车公司颁布的全国斯巴鲁生态文明传播奖。
3.申报/推荐理由(请注意以下内容均指在近两年之内的工作为基础):
请概述1-2个核心申报/推荐原因(150字以内):
从2000年起,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和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上海市动物学会支持下联合创建了上海市中小学野生动物保护特色教育。2009—2011年发展了44所中小学校加盟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特色教育。十二年间,上海地区共有135所中小学加盟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科技特色学校,为上海地区搭建一个开展中小学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教育平台。我们要求通过野生动物保护教育使这些学校全体学生懂得要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并通过学生把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传播给周围的人。
1)请简述申报人/被推荐人1-2个主要过往成功事例,以及在其中所担当的角色(600字以内):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全体公民都有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义务,中小学生自不例外。我们有责任培养当代青少年强烈的责任感来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并把向公众宣传的野生动物保护和宣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社会工作和极为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桥梁工作,把科学家的精英文化变成大众文化,在自然保护方面,把保护生态环境、关爱野生动物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为。
从1998年起,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张恩迪教授的支持下实施了连续十四年的“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运行了一种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和我国的生肖文化结合起来,从1998年“虎年救虎”发展到2011年的“兔年救兔”。十三年内共出版了《救救老虎》、《救救扬子鳄》、《救救蛇》、《救救野马》、《救救野羊》、《救救猿猴》、《救救雉鸡》、《救救野犬》等18种“野生动物的希望工程”系列科普读物。每项系列活动不仅仅使超过130万的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生态文化。这项活动曾获“2000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提名奖。
从1986年开始,组织参与每年的上海市爱鸟周爱鸟护鸟科技活动和社区宣传活动。上海市的中小学生在参与爱鸟护鸟活动中制作和安置的人工鸟巢累计数超过6000个。2002年以来本市有50000余中小学生参与了“野生鸟儿知多少”科普教育活动。通过辅导培训,有40000余学生达到野鸟识别能力初级水平。这项活动曾获“2003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一等奖。
2)请简述申报人/被推荐人在推动生态环保议题或环保公益行业发展上最重大的贡献和成就(600字以内):
科学普及是一座桥梁,是一座科学家和青少年之间的桥梁。科学家是社会的精英,科学家的素质、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方法以及科研成果,都是精英文化。我们策划、组织和实施科普活动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精英文化变成大众文化。上海市中小学野生动物保护特色教育活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在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把精英文化变成大众文化,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为。
1、让中小学生学到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让中小学生接受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科普教育;
3、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4、改变社会风气,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生活、文明生活;
5、活动充分整合和利用了生态教育的社会科技教育资源;
6、活动的示范经验和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充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