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文胜
面对大自然的肆虐,人类精神意志与行动能力之间,究竟存有多大差距?
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生态治理示范区,“志蓝行动气候变化观察团”体会一种绝望与振奋交集、类似“精卫填海”的复杂情绪。
这个示范区地处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至今已建成了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1-2公里、造林面积11335亩的防沙林带,在当地被公认为中日两国非政府组织合作治理沙漠生态的典范。
然而,对浩瀚的西部流沙而言,这个成就,仅仅是沧海一粟。
该示范区负责人吴向荣告诉记者,向贺兰山、巴彦浩特逐步推进的腾格里沙漠,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沿边800多公里。他的示范区,目标是锁住这个沙漠的东扩势头,计划运作三个区,现一区已建成1.1万亩,三区3万多亩正在推进,二区处规划中,面积2万多亩,这三块做完,可完成7万亩治沙,拦阻近50公里沙线,时间需要10年以上。
这样算来,吴向荣示范区如要拦住800多公里沙线,需运作160年;如要覆盖治理整个腾格里沙漠,需运作8000年。
更为令人绝望的是,腾格里沙漠之外,阿拉善盟境内尚有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沙漠,三大沙漠面积7.8万平方公里,正呈连片趋势,俗称“沙漠握手”,加上戈壁,荒漠化面积22.39万平方公里,占全盟面积的93.15%。为此,阿拉善盟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地之一,直接影响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三大商品粮基地和西北、华北及京津唐地区200多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安全。
阿拉善盟的生态地位如此重要,但人类能够使用的手段,却极其有限。
当地林业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阿拉善盟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四大工程,规划治理面积519万亩,其中飞机播种造林450万亩 ,营建防沙经济林22.5万亩,防风固沙林18万亩,围栏封育21万亩 ,机械沙障7.5万亩。到今天为止,共完成治理面积437.3万亩,其中飞播造林240.7万亩、人工造林66.2万亩、封育102.9万亩,共争取上级投资6.88亿元,其中去年到位2.78亿元。
和22.39万平方公里荒漠相比,519万亩的规划,仅占1.5%比例;而且,飞机播种这种粗放的低成本造林方式,在规划中占据了86.7%。
“这里是中国生态最难的地方。”吴向荣解释,阿拉善盟低降水、高蒸发,制约了中部和沿海所能想象的一切绿化方式,地面的每一寸绿色,都耗损地下的每一方古老的积水,处理不好,这里的生态,将出现越绿化越失衡的局面。
阿拉善盟以飞播为造林主力,基于以下事实:全盟降水量从东南部的200毫米,向西北部递减为50毫米,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增高到4000毫米,不计及人类因素,自然耗水已是补水的12-80倍。
实际上,使得防风固沙林带的主要品种,均选用耐旱、低矮的梭梭、沙拐枣、沙枣、红柳等造林灌木,而人类在这里所做的几乎所有的节水尝试,无不陷于尴尬之中。
在阿拉善SEE协会运作的左旗腰坝滩作为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区,“志蓝行动气候变化观察团”看到了最为先进的喷灌、低压管灌和滴灌等节水技术。就像市区、厂区地下面埋线路、水管,观察团可以看到透空的塑料水管,成排见行埋在农田下面,采用渗透式的办法,代替原来的全面浇灌。
据了解,这种节水灌溉技术,比传统方法可以节水40-50%,阿拉善盟也计划在整个腰坝片区,增加4000亩管灌农田。
腰坝铁嘎查书记王学义告诉记者,腰坝滩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如果按照传统浇灌模式,地下水最多只能再用17年;如果“用先进方法,可以够用30多年”。
“人类治沙成效,确实有五十步和百步之讥。”吴向荣称,即便如此,他还是要继续努力,“无论做的是对是错,我就是要把数据留下来,证明我哪里对了,哪里错了,让后人不犯我的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