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金标准基金会主席:我并不看空碳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1日10:44  南方周末 微博
黄金标准基金会主席阿德里安·瑞蒙 黄金标准基金会主席阿德里安·瑞蒙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袁瑛

  碳市场还会持续增长,但其呈现的形式可能与此前有很大的不同。

  伴随中国即将出台的自愿减排市场的管理办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国的本土企业,会成为自愿减排市场的主要需求来源。

  地区性和国家内部的强制减排机制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而期望一个统一的国际强制减排的市场远比气候科学更为复杂。

  基于国际气候谈判的不确定性,碳市场一直笼罩在阴霾之下。然而,来自黄金标准基金会的主席阿德里安·瑞蒙却对后京都时代的碳市场充满信心。近日,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阿德里安·瑞蒙。“黄金标准”是目前全球自愿减排市场最严格的减排标准,在“清洁发展机制”(CDM)基础上开发的“黄金标准”由于加入了更多对于环境完整性、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和监测标准,其开发的项目在碳市场上的价格远高于其他机构。

  南方周末:目前人们对于碳市场的前景普遍比较悲观,您怎么看?

  阿德里安·瑞蒙:目前从国际气候谈判形势来看,各国对市场减排机制的肯定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个机制如何具体体现?是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还是分散性的地区减排机制?我个人的观点是,碳市场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各国政府能够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碳减排道路。碳市场还会持续增长,但其呈现的形式可能与此前有很大的不同。从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欧盟的动向来看,地区性和国家内部的强制减排机制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要达成类似《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下,一个统一的国际强制减排的市场远比气候科学更为复杂。

  南方周末:如果《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落空,碳交易,尤其是强制减排交易市场是否会受到致命的打击?

  阿德里安·瑞蒙:虽然人们普遍对第二承诺期不太乐观,但对于清洁发展机制(CDM)而言,它某种程度上是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分开的。CDM代表的市场机制肯定不会在谈判中被抛弃,它在2012年之后的主要问题是一个缺乏约束性减排目标的碳市场,如何产生需求?另一个问题则是既然没有了约束性减排的目标,各国政府是否还允许联合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委员会来执行CDM项目?CDM未来可能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运作,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国家中执行。

  南方周末:针对谈判的现实,各国提出的替代机制有哪些?目前碳交易市场现状如何?

  阿德里安·瑞蒙:欧盟希望把CDM整合在欧盟交易体系下,并更多集中在欠发达国家的项目上。澳大利亚、美国及其他国家则从自己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现状出发,从目前的CDM中吸取一些现成的经验,拿来形成自己国内的碳减排机制,但侧重点不同。例如欧盟更倾向于能源效率,而澳大利亚碳税法案则更关注农业领域的减排。

  在澳大利亚,“碳税”的实施将使澳大利亚成为欧洲之外碳排放限制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欧盟,如果航空行业的减排获得成功,可以预期欧盟将更多着眼于将新的行业纳入到其交易体系下,碳交易市场将继续增长;在英国,今年年初推出了“碳减排承诺”的机制,所有能耗达到一定限度、并不在欧盟碳交易机制之外的英国公司,根据法律规定每年有义务公开其碳足迹报告,并需要从英国政府以12英镑/吨的价格购买超额排放部分的许可证。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今年10月,该州通过了碳总量限制和交易法规;在土耳其,自愿减排项目极大的促进了当地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政府正在考虑下一步建立碳市场。类似的机制还包括日本的自主减排机制,其背后的机构也在考虑进一步将这一机制扩大到韩国以及更广泛的亚洲地区。

  南方周末:中国目前还不存在强制减排市场,对于自愿减排市场来说,人们似乎同样悲观?

  阿德里安·瑞蒙:有趣的是,我也时常听到人们悲观的论调,但数字却显示,这个市场一直在持续增长。来自Ecosystem Market的报告显示,2010年,自愿减排市场实现了50%的增长。以英国为例,更多上市公司甚至是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进入到自愿减排的行业中来。人们的悲观还来自另一个原因,就是目前自愿减排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伴随着大量例如森林碳汇信用额大批进入自愿减排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导致自愿减排市场的碳价格被压到很低,这是目前自愿减排市场最大的问题。

  南方周末:中国目前碳市场的现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需求,您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如何创造这一需求?

  阿德里安·瑞蒙:不能说没有需求,只能说相对比较小。从自愿减排市场来看,中国主要存在三类需求:首先是跨国公司,基于要与总部的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同步,他们通常在中国通过自愿减排市场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其次是那些位于全球产业链条上的中国制造企业,基于产业链条的管理,西方的企业会要求中国的制造企业提供自己的碳足迹报告,以作为这些全球企业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的一部分;最后,也是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则是中国本土公司。出于提升自身全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公司通过加入自愿减排市场,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伴随中国即将出台的自愿减排市场的管理办法,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国的本土企业,会成为自愿减排市场的主要需求来源。

  南方周末:仅凭借企业社会责任,能否为碳市场创造真正的需求?

  阿德里安·瑞蒙:企业社会责任听起来是有些虚,但基于英国企业的实例,包括碳管理和环境风险评估在内的手段,常常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进行成本控制,更不用提高能耗控制。2006年,我们曾做过一次有关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项目,在那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公司的股价与其碳披露项目的表现成正比。一旦认识到这一点,碳管理、碳信息披露这些手段就不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可能就是一个“must”。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2)

> 相关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