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居民花一万元将家改造成低碳住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5日16:47  南方周末 微博
在邻居好奇的眼光中,两块太阳能板装在了刘昌峰家的外墙上。 在邻居好奇的眼光中,两块太阳能板装在了刘昌峰家的外墙上。

  变身低碳家庭,“节水、节电、无毒装潢、植栽和新能源改造这五个方面是北京普通居民家庭都能够实现的。”

  南方周末记者 蒋昕捷

  发自北京

  12岁的儿子用木块、灯泡和光电板搭起一栋“太阳能别墅”,被送去展览,但因为展室内没有阳光,灯总是不亮。后来刘昌峰对儿子说:“要不咱们搞个大家伙吧。”自此,一套国内少见的“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刘家落了户,每天为这个家庭提供三成左右的电力供应,甚至在拉闸断电后,还能维持两天的正常生活。

  这得益于一个宣称“宜居要好房,好房要节能”的低碳家庭项目的资助,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以每户一万元的额度,帮助北京21户普通家庭进行节能改造实验,目标是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低家庭能耗30%。

  “宜居是最重要的,低碳也不代表节衣缩食。”该项目负责人陈婉宁说。如今,低碳已经成为辨识刘家的符号,“走出北京地铁四惠站,外墙上挂着两块太阳能光电板的那间就是。”刘昌峰这样介绍。

  一测吓一跳

  刘昌峰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上班,他曾经对自家两居室的节能表现非常满意:阳台没有选择落地窗,而是半高的混凝土台,保证采光的同时减少了热能损失。入住后,他又增加了全栅栏式的户外防盗门,一夏天开窗不开空调;还为洗衣机做了一个平台,用来回收利用洗衣废水。

  然而,在参加了低碳家庭项目的专业培训之后,他被震惊了。主办方给每户家庭发了一台微型电力监测仪和一台家用温湿度测量仪。这个不起眼的电力计竟能够监测每一台电器的即时功率和电流,甚至能把一天的耗电量折算成碳排放。

  刘昌峰和同伴们被电力计上的数据吓了一跳,那些用了十来年的电器尽管仍在运转,耗电量却是节能电器的两三倍。

  而且“待机更可怕”。培训课上的专家介绍,由于使用上的疏忽和偷懒,居家待机耗电量平均高达9%。刘昌峰经测算后发现,不起眼的机顶盒待机时也保持20瓦的功率,相当于点了4盏节能台灯。其他容易长期待机的音响、电视、微波炉、洗衣机等,每月耗电分别都在3度左右。他还特意试了一下手机充电器,只要插在那儿,即便不连手机,也有4瓦的待机功率。

  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各家最终都更换了每个插孔都配有开关控制的接线板,以方便关闭插座电源。另外,针对老年人还专门有一种连接电视、机顶盒、DVD的智能插座,只要用遥控器关闭电视,插座会侦测到较小的待机电流,便会在10分钟内切断所有电源。

  这场低碳改造,也让刘昌峰们发现,市面上节能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实际上缺乏多元可靠的节能产品选购渠道。

  为了节水,各家都在尝试眼花缭乱的节水产品,最终一个家庭在实践中发现了一款节水花洒,“以前洗一次澡的水,现在够你洗三四次澡。”然而,这款“用了都说好”的节水产品,却因为没钱做广告,始终不为人知,也未能如愿进入北京节能产品目录。

  实际上,北京市政府部门曾着力打造过一家环保超市,专卖节能产品。刚培训时,刘昌峰等还被组织去参观过,而等到真想去购物时,那间地处偏远、鲜为人知的超市已经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

  “我们有需求,别人有产品,但中间的信息渠道总是不通畅。”刘昌峰认为,这也是国内每一个有节能改造意愿的家庭普遍面临的困境。

  总要有人做先驱

  刘家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就是一款“有钱没处买”的产品。

  借着这次项目资助的机会,刘昌峰曾按照网上搜索出来的厂家电话一一询问购买,结果对方要么只对公家提供,要么就是要求有100个家庭团购,还有很多是骗子。最后,一家北京当地企业接下了这笔可怜的订单。

  2011年7月6日,这台罕见的发电设备终于落户了。所幸的是,物业发现设备安装并没有凸出外墙,因此未加阻拦。

  太阳能发电安装之初,运行并不顺利。配套的蓄电池始终没有充起来,总是在10%-15%之间徘徊,电力也总在市电和太阳能电之间切换。原来过去太阳能发电广泛用于路灯等设施,白天充电,晚间放电,泾渭分明。而用于家用则较为复杂,蓄电池总处于边充电边放电的状态,导致冰箱总是不确定何时启动,最终,设备拉回厂家,几经调试才解决问题。

  在夏天万里无云的状态下,这款太阳能发电设备两三个小时即可充满,充满后能独力维持两天供电。只是到了冬季北京日照不足的时候,通常只能供到当天午夜12点之前。

  社区里的年轻人已经注意到这个悬在头顶上的怪东西。刘家楼上的邻居发现,节能改造后的刘家用电量少了三成,用水量也少了一半,也跃跃欲试起来。

  然而,也有人在微博上公开质疑刘昌峰的做法,认为太阳能转换电能没有实际推广应用的价值。因为目前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成本尚且需要20年才能收回成本,何况家庭使用。

  刘昌峰倒是从不讳言,购买这套9850元的设备本就不是为了省钱,“因为社区不时停电,我主要是出于应急考虑,同时也是对孩子的环保意识的激励”,“就像当年徐静蕾花四十多万元,就为买油电混合动力车丰田普锐斯一样,在环保问题上,总要有人做先驱”。

  实际上,项目主办方也捏了一把汗。“一定会有人说,花这么多钱,就这么点儿收益,值不值?”自然之友副总干事张赫赫也承认,基于社区家庭的新能源使用,分户式未必是最好的方式,集约式或许才是未来的路线,这应该是绿色开发商和物业的责任,“但居民的个别尝试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好宅不必是豪宅

  在自然之友的计划里,刘昌峰家是一粒撒向社区的传播低碳理念的种子。

  2011年年初,自然之友曾对全国五城市(北京、南京、上海、厦门、郑州)的居民用电情况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市民注意节约用电,有70.8%的民众希望政府对购买节能产品的消费者直接给与一定比例的补助。

  11月19日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然而在自然之友举办的21户低碳家庭经验分享会上,仍旧坐满了热心节能改造的北京市民。

  家住海淀区的段允东展示了自己打造的居家节水系统,他把洗衣机水和洗澡水收集在集水器中,消毒后用来冲厕所。

  市民苏红则把所有的照明设备都换成了LED灯管,为此照明节电达到95%以上。

  刘昌峰发现,在低碳家庭中,学得最认真,做得最卖力的,都是像自己父母一样年龄的老人,“他们真的把每一度电看得特别重。”刘昌峰说,有时候年轻人觉得100度电五十多块钱没啥,老人家却想“二十多斤大白菜的钱出来了”。

  “其实刚开始我们也不确定低碳家庭的标准是什么。”项目负责人陈婉宁说,最终通过长达半年多的实践发现,节水、节电、无毒装潢、植栽和新能源改造这五个方面是北京普通居民家庭都能够实现的。

  “好宅不必是豪宅。”作为此次项目顾问的台湾绿适居协会理事长邱继哲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大陆的实验家庭的交流比台湾要热络。”他乐观觉得,人们在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时候,完全使用绿色的手法,生活品质不降低,又可以低碳,这样就解决了全世界的难题。

  如今,21粒实验的种子已经播下,“这棵种子在我们家已经萌芽了。”刘昌峰笑着说,儿子是第一个研究太阳能发电设备说明书的家庭成员。

  与刘家的太阳能光电板遥遥相对的,是一家国有电企的大烟囱。儿子的房间里也保留了两套照明设备——市电连接着过去的灯泡,太阳能电连接着新装的LED灯。

  刘昌峰的意思很明白:“你有权选择你想要的生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