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报道工作坊第三期回顾:析“寒”问“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3日11:31  新浪环保 微博
科学松鼠会工作坊第三期 :析“寒”问“暖”由科学松鼠会主办,新浪环保协办。  上一期工作坊恰逢秋雨,之后天气逐渐转凉,一月后已进冬日,而第三期工作坊却是开班以来现场最为热闹的。

   本期坊主:

本期坊主:袁越本期坊主:袁越

    袁越(笔名:土摩托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

  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在美国从事过15年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2005 年回国并担任《三联生活周刊》科学记者,同年开始参与报道气候变化,是国内最早关注该领域的记者之一。自2007年开始连续参加了巴厘岛、波茨南和哥本哈根3 次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并参加过2009 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商业峰会。参与报道过英国、丹麦、挪威、瑞典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

   本期嘉宾:

本期嘉宾:刘歆颖本期嘉宾:刘歆颖

    (笔名:橡树村 微博)

    南非Witwatersrand大学研究员、科学松鼠会成员

  南开大学化学博士毕业。南非金山大学化学系、化工系博士后。主持过煤炭液化实验厂设计、建设、运行,正在主持小型生物质合成油示范项目的研发、设计、建设。主要相关科普作品:《IPCC究竟讲了什么?》

    气候问题,由来已久

  开场,被主持人桔子称为“老顽童”的土摩托老师,很严肃的纠正道:“请把‘老’字去掉”,而之后土摩托老师包袱不断的演讲,也印证了这一称呼还是很贴切的。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从事气候科学报道的记者,土摩托老师发现居然有很多人不相信人类活动会对地球的气候造成影响。为什么会这样?他认为原因是人的思维和社会发展脱节,具体来说,就是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太多的东西,而人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社会或者几百年前的状态。这一观点也将作为贯穿本次演讲的主题。

  首先从气候问题的历史说起,梳理历史,目的是寻找现今诸多矛盾的源头。早在1827年,法国数学家傅里叶就提出了温室气体效应,并揭示出如果没有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现在的地球生命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英国科学家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在1896年发现二氧化碳会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瑞典科学家则在1869年计算出二氧化碳浓度如果提高一倍,地球温度升高到5到6度,这和现在用计算机做模拟得出的结果是非常接近的。讲述这段历史,土摩托自有他的深意,目的是告诉从事气候科学报道的记者们遇到公众的误解时不要着急,欧美已经做了一百多年的事情,依旧要面对公众的不理解,何况我们只做了五六年?

  关于历史的记述继续。近代,Charles David Keeling在莫纳罗亚山天文台所做的经典实验,则无可辩驳的证明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上升,使得任何针对气候变化的阴谋论都无法否认这一事实。1988年,美国NASA的科学家汉森在国会的听证会上提出,地球温度在过去一百年里是上升的,会议文本传到英国,受到当时首相撒切尔的重视,并责成英国科学家调查此事。而后,英国外交大臣在联合国大会上提交了相关报告,这直接促使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1988年成立。经过几年的研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至此,气候变化问题的大幕才徐徐拉开。

  历史追忆结束,土摩托提示:“大家对1992年关于UNFCCC的消息有印象吗?”即使是他,对此在当时也是一无所知。

   IPCC说了什么?

  接下来登场的是橡树村老师,对IPCC的报告感兴趣,是因为他所从事的能源行业直接涉及到碳排放问题,而他发现,在接触到的科学圈,除了相关专业人士,对气候问题的了解并不比普通百姓好到哪里。

  关于IPCC报告的讨论,常见两种现象,一是根本不管报告本身讲了什么,反对者只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二是把气候变化夸大到好像今天我们不干点事情,明天就要死了。针对这两种现象,就有必要看看IPCC到底说了什么。

  IPCC到目前为止,只做了四次报告。第一份报告,首先确认了温室效应的存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温度会比现在低33°,也就是从零上14°,变为零下19°。第二个结论是人类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增加,比如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不仅仅包含二氧化碳,首先是水汽,但由于水汽含量的变化很慢,再者人类活动不直接产生水汽。其次才是二氧化碳,其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氮氧化物等等。人类活动使得温室气体增加,而温室气体会导致气温上升,那么人类活动对气温变化究竟造成多大影响?这个问题还没解决。

  1990年,总结当时文献对气候模型的研究,认为变暖的主要原因来自自然,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影响还不是主要因素。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气温上升,但人类还有很多其他行为会导致气温的下降,综合来看,存在对温度上升造成负结果的可能。这一分析的误差非常大的,而当误差大到你的信号埋藏在误差以下时,是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检查出来的。尽管当时认为全球变暖的主因来自自然,但人们还是意识到如果继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仍然会导致温度的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报道简史气候变化报道简史
这一结论的公布,在1992年促使了气候框架公约协会的成立,由于没有说明全球变暖时间和程度上的具体情况,在当时对公众并没有引起大的影响。到了1995年第二次报告时,科学家发现,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排放有降温的作用。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可以形成气溶胶,而北京空气出名的不好,气溶胶也是主要污染物。但我们不能靠增加气溶胶排放的方式来抵消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温度升高,一方面,气溶胶是污染物,另一方面气溶胶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取决于高度和自身性质,气溶胶的降落时间是几天到几个月,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在是千年尺度的。

  第三次评估报告在2000年公布,由于这一领域在科研界已经微热,相关科研经费也相对充裕了很多,更多的研究结论也得以提出。此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已经可以量化,并引入了辐射强度的概念,用以评估对流程顶的辐射变化情况。基本上如果辐射强度是正的话,整个大气是要升温的。本次报告确认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可以量化的正的辐射强度。气溶胶造成的负影响,由于机制非常复杂,依然还无法量化。

   第四次报告于2007年发布,简称AR4,本次报告提出了四个主要观点:

  具有很高可信度的是,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的净影响已成为变暖的原因之一。过去五十年,太阳和火山的强迫作用之和可能产生了冷却效应。只有通过一些包括人为强迫过程的模式才能够模拟出已经观测到的变暖形态及其变化。对于小于大陆尺度的温度变化观测结果进行模拟和归因仍存在一些难度。

上图中的蓝色曲线是假设没有人类活动下的温度变化曲线,红色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度变化,黑色就是实际的温度变化,可以清楚的看到,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因素,是无法模拟出实际的温度变化曲线的。  上图中的蓝色曲线是假设没有人类活动下的温度变化曲线,红色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度变化,黑色就是实际的温度变化,可以清楚的看到,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因素,是无法模拟出实际的温度变化曲线的。之所以要采取措施,是因为全球气温升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淡水问题:高纬度、热带降水增加;亚热带、低中纬度降水降低;降水强度增加,频率降低增加发生洪水和干旱风险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对各淡水系统的影响将会超过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效益加重水质污染影响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影响粮食稳定供应预估冰川和积雪供水量下降。粮食问题:局部平均气温增加1-2度:中高纬度农作物产量略高,低纬度产量降低,全球范围产量略高局部平均气温增加3度以上:整体农作物产量降低,影响鱼类分布,对水产业不利。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会因全球的温度上升而升高,导致一系列不可逆的后果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线重大变化,低洼地区洪涝(千年尺度)如果全球平均温度 升高超过约3.5oC,模式预估结果显示,全球将出现大量物种灭绝(占所评估物种的40%-70%)。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