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关于PM2.5我们想清楚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7日09:59  中国环境报

  徐琦

  随着去年下半年的持续灰霾天气,“PM2.5”这样一个原本有些生僻的专有名词瞬间走红。它体积很小,直径还不及头发丝的1/20,但是又事关重大,因为它影响着人体健康。

  “我感觉呼吸困难!”“我嗓子发干!”“我喉咙疼!”“到底要不要装空气过滤净化机?”“出门是不是一定要戴口罩?”“要不要在家里种花种草?”……近来类似的担忧在城市蔓延,人们对PM2.5的态度从好奇逐渐变为恐慌。那么,小小PM2.5是否真的猛于虎?关于PM2.5的种种问题,我们是不是都完全弄清楚了呢?

  是不是太单一化了?

  PM2.5又被称作是可入肺颗粒物,与PM10相比,它更容易进入人体内,并参与肺部的气体交换,进而对呼吸系统乃至心血管、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就像大自然中的细菌一样,PM2.5看不见也摸不着,也分为无害和有害两种。PM2.5是否有害,取决于它的成因。比如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本身就可能有毒;由干净海水飞沫干枯而成的则无毒。

  研究显示,中国的PM2.5中,除了直接排入空气的一次颗粒物,还有超过50%都是污染物的二次转化形成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出的气体、机动车尾气、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在空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就将形成PM2.5,有时还会吸附空气中如铅、砷和多环芳烃类的有害物质,长期在此环境中生活,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可见,PM2.5的危害性主要不在其自身,而取决于它表面吸附的化学物质。它很大程度上只是为空气中其他有害物质进入人体提供了载体,因其对能见度具有显著影响,更引人关注。

  大气污染和治理从来都是一项综合工程,我国的大气污染绝不仅仅是一个PM2.5问题那么简单,PM2.5只是大气中存在的众多污染物之一。从毒害性来说,它并不比大气中存在的其他污染物更大。相反,如果只是紧紧盯着PM2.5,而放松了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治理,那么对PM2.5的治理远远谈不上彻底,PM2.5之害也难以根除。

  是不是太技术化了?

  数月以来,媒体和公众对PM2.5穷追不舍,从PM2.5是什么,到它的成因,怎么监测,怎么治理,都让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一一解释。把事情摊开来讲,用意本是好的。这样高度的环境信息公开,直接推动一些地方的PM2.5

  迈入“每小时一公布”甚至即时定点公布数据的时代。可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说公布出来的PM2.5数据让人看不懂。

  诚然,从环境统计学要求和国际通行做法来看,只需监测PM2.5日均浓度足矣。若非特殊情况发生,根本不必一小时一监测。环保部门的这些努力,无一不是在考虑公众的诉求,这些做法显然带着执政为民的极大诚意。

  但公众对监测数据的不理解也很正常。PM2.5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未知的,其在大气中的传播遵循一套复杂的模型,受很多因素影响,公众感受与科学数据未必能永远保持一致。何况环境监测和治理都是有一定专业门槛的技术活。如果总拿技术说事,过于强调规范、标准、监测手段,执着于不同机构一两个数据上的差别,只怕会越解释问题越复杂,越公开公众越糊涂,绕来绕去走到技术化的羊肠小道上,话是越说越多,路却越走越窄。这样的自说自话,必然导致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两张皮”问题的出现。其实人们想知道的无非就是“天灰蒙蒙的,到底怎么了?”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只需明明白白正面告诉公众就行了。

  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自从PM2.5被冠以“灰霾元凶”称谓,公众对其治理进程的关注一直有增无减,这也对各地政府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尽快启动监测、公布措施、承诺时间表。当新出台的空气质量标准颁布,还有人质疑新标准的实施为什么要等到5年以后?

  公众期盼PM2.5的治理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但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监测只是第一步,治理才是我们要啃的硬骨头。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新标准的实施,将会使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从70%达标变为70%不达标。

  治理PM2.5比治理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的难度要大得多,除了工业污染源防治,还必须从油品质量、汽车排放的标准和加油站改造入手,加强对移动源、工地扬尘等面源污染的治理,而这不是单靠环保部门的力量能够完成的。

  在欧美国家,污染物治理遵循着从宽松到严格的原则,对颗粒物的限制也是从大到小,经历了从控制总悬浮物颗粒(TSP)到PM10,再过渡到PM2.5的漫长过程。虽然他们对于PM2.5的治理已经进行了四五十年,但设立强制指标也还是近十来年的事情。1997年,美国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对PM2.5浓度上限的要求;2010年,欧盟对PM2.5的监控标准生效。即使如此,他们的标准也还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对PM2.5的准则要求。如果按照WHO的空气质量准则有关PM2.5的3个过渡阶段要求来看,目前我国的新标准还处在第一阶段,即使每一步只用3~5年,完成治理任务至少也需要20年。

  按照北京市政府最新公布的方案,北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才能达到国家标准。而从投入力度、行政执行力、产业结构和地域敏感性等客观条件来说,全国能达到北京条件的地方还不多。总而言之,对于我国这样还将长期处于重化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PM2.5治理将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3月19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所说,“PM2.5是老问题,不是新问题,更不是新发现。”PM2.5问题早就存在,且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因此怎么重视都不过分。但在此前提下,还要尊重科学规律,结合基本国情,一味追求跃进或是悲观不前,都是不理智、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PM2.5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