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0日09:26  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评论员

  在不久前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PM2.5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强调,今年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在此前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周生贤部长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水清天蓝地干净,环保成效的关键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为保障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环境保护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

  随着新标准的发布和分步实施,PM2.5监测和治理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任务,我们要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这是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和环保“两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各地必须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之所以强调要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是因为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的执政理念

  小颗粒体现大责任。PM2.5虽不是约束性指标,但社会对它的关注度不比约束性指标低,其影响范围不比约束性指标小。坚持环保为民、环保惠民、环保利民,就要认真回应群众的关切度,守住健康底线,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

  抓好PM2.5监测和治理,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体现。将PM2.5平均浓度限值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以往不同,开展PM2.5监测和治理,先是公众提出了强烈要求,表达了迫切愿望,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去年11月以来,灰霾天气高发、频发,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对公众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粗放式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的集中暴发。这一现象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的高度重视。从修订标准到开展PM2.5监测,再到治理PM2.5,都是政府对群众关切的积极回应。

  抓好PM2.5监测和治理,也是保护群众健康的迫切要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环保部门越来越意识到,改善环境质量是环保工作的永恒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松懈;人民群众越来越意识到,环境质量直接影响自身健康。的确,身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就难以发挥。而PM2.5恰恰是触及了底线,影响了环境质量,威胁了公众健康,必须高度重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顺应这一要求,把保护群众健康作为首要任务。

  抓好PM2.5监测和治理,还是环保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突出环境问题,现在进入了集中暴发时期。解决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影响程度和范围,逐步安排解决。改善环境质量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调整工作重点。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污染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已由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区域性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不断加重。同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有必要完善评价体系,增加监测指标,开展PM2.5防控和治理。

  之所以强调要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是因为治理PM2.5难度非常大,没有硬措施很难求突破,不下真功夫很难见实效

  小颗粒带来大挑战。PM2.5虽不是约束性指标,但治理的难度不比约束性指标小。在切实提高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做好对其艰巨性和复杂性的预估。

  PM2.5来源广、成因杂,不下真功夫,很难见成效。与现有的4项约束性指标相比,PM2.5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PM2.5的来源广泛,成因复杂,既有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又有二次颗粒物。同时,影响PM2.5总量的因素也很复杂,既有经济结构上的,也有消费模式上的,既有本地污染源排放产生的,也有外地源远距离输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防治难度。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产生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有的城市机动车贡献率大,有的则是工业污染占大头。这样一来,治理PM2.5必须敢动真格,下真功夫,不能喊口号。

  治理PM2.5,基础薄、准备少,没有硬措施,很难求突破。当前开展PM2.5监测和治理,还存在很多困难。一是底数不清,有关PM2.5的环境基准不清、总量不明,各地的数据也不掌握。二是能力滞后,单就监测而言,要实现全覆盖,就面临不少难题,有技术上的也有操作上的,有资金上的也有人员上的。三是经验欠缺,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国外经验在我国也未必适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解决这些难题,涉及面广,周期较长,投入很大,没有硬措施很难推进。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有利于尽快弥补这些不足。

  治理PM2.5,任务重、周期长,没有强约束,很难真重视。“十二五”期间,约束性指标由两项增加为四项,领域由工业和城镇延伸到交通和农村,在消化增量的同时,持续削减污染存量,难度和压力都不小。加上PM2.5监测和治理,各地政府承担的污染治理任务更重了。同时,治理PM2.5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以北京为例,要达到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只有强调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才能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才能督促各级政府切实推进PM2.5的监测和治理。

  之所以强调要像抓约束性指标一样重视PM2.5,是因为治理PM2.5非常复杂,需要区域联防联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小颗粒考验大智慧。PM2.5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还牵涉到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关系到地方发展和利益,治理起来非常复杂。只有理顺协调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尽快见到实效。

  联防联控需要理顺机制。与PM10相比,PM2.5传输性更明显,影响范围更广,一地超标,将会辐射很大区域。在防控思路上,不仅要控制局地污染,更要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然而,受制于行政区划限制,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利益诉求不同,统一规划有难度,协调起来有障碍。选择“三区十群”为突破口,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考验,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在区域联防联控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劣势在于这些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大、城市规模大、城市分布密集。然而,难度越大,问题越突出,就越需要先突破。一旦这些区域取得了突破,PM2.5治理也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转型发展需要突破惯性。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PM2.5也不例外。而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一旦形成,具有巨大的惯性,转变起来难度巨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4.8亿吨标准煤,继续高位增长,就是例证。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转变。这一转变能否顺利推进,从根本上左右着PM2.5浓度能否降低,从源头上决定着包括PM2.5在内的污染治理能否奏效。

  加快治理需要夯实支撑。除了思想上重视、管理上提升,开展PM2.5监测和治理,还要重点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监测布点能否科学合理,环境基准能否尽快明确,风险评估能否及时有效,污染治理能否尽快见效,科技支撑能力至关重要。尽管我国几年前就开展了PM2.5的相关研究工作,但是主要停留在科研型研究阶段,与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强。要尽快搞清PM2.5的污染特性,尽快搞清不同地区的污染成因,尽快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治理PM2.5,难度大、任务重,但不能因此产生畏难情绪、止步不前,也不能把周期拉得太长,而要积极创造条件,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后,一些城市已经提前启动了监测和发布工作,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PM2.5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