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秸秆之祸谁之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9日10:40  中国环境报

  徐琦

  又到小麦收割时,人们体会着丰收的喜悦,也备受焚烧秸秆带来的烟熏烦恼:空气污染、连环追尾、水藻泛滥……小小秸秆烧出一把大火,正在各大城市蔓延。

  年年禁,年年烧,年年出事,年年总结,年年报道,年年评论……一到时候照样狼烟四起,人类似乎真的无法阻止秸秆焚烧了。社会各界又一次展开一场大批判——农民不上心、监管不给力、技术不对路。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指责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切中要害。秸秆焚烧之所以禁不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利益关系没有理顺。

  道理很简单。农民本来就是弱势群体,本意应该不愿意和政府作对。如果秸秆有出路,能给农民带来收益,恐怕不用禁,他们也舍不得烧。而如果一边强行要禁,一边却没有配套政策措施,把农民逼到墙角,农民自然会选择对自己影响最小的方式。

  从目前来看,农民处理秸秆通常有3个途径:一是企业回收,用于燃料发电,制沼气、制成农畜饲料或建筑板材;二是在田地里进行粉碎,加上腐蚀剂用作肥料;三是农民运回家,自行处理。

  我们依稀还能记起这样一幅景象:每到收割季节,家家户户把秸秆拾掇成草垛,拿来当烧火做饭或是当饲料喂牲口。可现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用秸秆当燃料的农户越来越少,指望农民将秸秆运回家自行处理显然不可行。

  而若采取其他两种综合利用的办法,推行起来也都困难重重。夏收季节,割完小麦就要种水稻,农田腾茬时间很短,再加上近年农村劳动力锐减,需要依靠机械化操作,直接在田间将秸秆粉碎沤肥。如此算来,秸秆还田,每亩最少需要的成本为30~40元,有的地方高达80~90元。即使在那些下发了专项补贴的省份,平均下来,农民每亩地也要倒贴30~40元。

  因此,对农民而言,如果能有企业下田回收秸秆,那是再好不过了。但事实上,真正进行回收的企业非常少,成规模、成气候的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秸秆回收、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大多数秸秆收集和加工企业往往是赔本赚吆喝,在缺少政府扶持的情况下,多数因经济效益差而无法维持。

  如此一来,秸秆没了出路,成了农民手里的包袱,也就一把火烧了省事。

  秸秆焚烧问题,集中体现了农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农民需要增收,不愿意耽搁播种时间;企业需要利润,不可能长时间入不敷出;政府想管却管不到点子上,以为一纸禁令就能包治百病,结果却四处奔波、疲于奔命,人力物力搭上不少,还是火光四起。说实在的,解决不好秸秆问题,这三方谁都不满意,谁都是输家。

  过去,一些地方为了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没少下功夫,甚至采取了过激手段,但只管得了一时,没过多久又故态复萌。秸秆问题,并非一时一地的事,而是在全国多个地方长期存在,这说明一定是机制、体制上存在缺陷。现在的粮食价格,只考虑了土地、水、电、化肥农药、劳动力等收割前的成本。如果要求农民承担收割后秸秆处理的成本,那么也就变相地增加了农民负担。以农民利益的损失去保全城市的空气质量,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推行秸秆禁烧,如果忽视农民利益,而只是单纯强调加强执法或是加大宣传力度,自然站不住脚。

  因此,秸秆焚烧禁不住,把责任推到环保部门或农民身上,既不全面,也不准确。不是环保部门不想管,而是靠行政执法去管不现实、也不可行;不能怪农民懒或觉悟低,给秸秆找出路,靠农民自己实在没辙。改善空气质量,还是得由地方政府多承担一些成本,用经济筹码来调整烧与不烧的天平。要么给农民足够的补贴,让他们有积极性,愿意把秸秆收集起来,卖给收购企业,而不是一烧了之;要么就给秸秆处理企业政策财政等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有能力完成正常运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把农民和企业这两头都调动起来,把秸秆处理的各项政策串联起来,相信扑灭秸秆之火并非难事。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秸秆焚烧 灰霾 秸秆回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