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 评论 > 里约地球峰会:最后的救赎专题 > 正文
政治的成功 可持续发展的失败
巴西松了一口气,整个世界也松了一口气。
这就算是谈成了。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新开端。”
绿色和平的政策总监丹尼尔,米特勒(Daniel Mittler)说的是:“里约会议走向历史性的失败。”
主席在最后一次全会上说:“我没有听到反对这个词,那么就这样决定了。”全场鼓掌,夹着口哨声。
谈出个成果,就是最大的好消息。
人们心照不宣:如果这次在里约无法取得一个全球认可的成果,那是人类打在自己脸上的一个耳光。这种情况,谁都不会任其发生。
外交官们的轻松溢于言表,环保主义者们开始炮轰。丹尼尔米特勒说:“它是20世纪发展模式的临终遗嘱。”
但在一些政府代表看来,“在多边主义受到如此挑战的今天,能达成这样一份文本,已经很不容易了。”
中国代表团一位司局级代表说,“它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包括开创了一些政策推进的空间,把绿色经济这个词定义出来了,明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发展中国家说它是经济政策,发达国家说它是经济形态,没关系,慢慢来。”
无论政治家还是NGO,说的都是大实话。
正如另一位美国观察者James所说,谈判心态无外乎一件事——怎样花钱才舒服。
20年前,冷战烽火刚熄,意识形态之争似乎就此停息,北方国家踌躇满志地规划着一统天下的新未来。环境需要保护,那么,花些钱吧,没有问题,一切尽在掌握,作为强者,带着弱者一起干净舒服一些,没问题。
然而就像那句中国老话所说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发达国家不曾料到:按照低成本原则输出制造业、转移高耗能产业和重工业,恰恰加速了自身的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20年内连续的金融和债务危机,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正是全球加速形成统一市场的结果,正是金融在全球范围不断驱逐实体经济的结果,正是一元主义占据规则主导的结果。
换句话说,这20年所发生的一切,正是人类沿着曾经自认为通向美好的康庄大道,一路走来。
欧美不断消费和透支,并试图通过统一货币体系、更广泛的自由贸易和金融衍生品,支撑实体经济的缺失。高污染、利润低的制造业被转移到工人便宜、污染成本低的亚洲和拉美,一条全球供应链维系着这个硕大无朋的系统。谁都想一边坐享青山绿水,一边还能满足物欲,但天下恐怕很难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困扰欧美的金融和债务危机,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直制定规则的人们逐渐发现:那些原本谈不上有多大国际权重的国家,竟然不但开厂便宜,而且把研发中心放过去也不错,很多穷人不但能吃苦,也能发狠。不知不觉间,自己的国债被他们买去不少,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竟然是他们底气更足。
那么酸葡萄心理是难免的:这天下什么时候轮得到你们?……好吧,就算你们有点名堂。你们这么能耐,干嘛还想让我们掏钱?让我们花这个钱,当然不舒服。
于是僵住了。
这个世界被自己视为美梦的一元化的“发展”二字,弄得有些迷糊。
发达国家觉得:去赚你们发展中国家的钱,是应该的,你们需要投资,你们想要发展,是我们在帮你们。发展中国家觉得:你们只要上门,没有一次是不拿好处走的。
富人看穷人,觉得每句话背后没有别的,就是两个字——要钱。
穷人看富人,觉得每句话背后都是来坑害自己的鬼把戏。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多么庄严的词语。它意味着当人类面对一架大车,有人扛大套,有人扛边套,出力有大有小没关系,兄弟们一起使劲。可时至今日,它仿佛意味着:每当有人强调它,就是想躺在车上睡觉;每当有人想推翻它,就是想把别人推下车、自己好轻装前进。
邀想20年前,人们没费什么力气就签下来三大公约,有何等的信服、理解、不矫饰,在背后支撑着。
今天,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一锤定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年前的里约,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但也许同时是政治的失败,因为那时的世界,置身于空前的一元主义;正是那时的世界,开启了一路走到今天的所谓全球发展。
如同尼日利亚代表在19日最后一次全会上的发言:“完全理解磋商进程当中的困难。大国在经历经济上的困境,也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但我们没必要用一两年内的情形来框定一个长期方向。”
等等看吧,慢慢谈吧。相信时间。
我们有时间,可以相互猜忌,也可以重建信任;只是还有没有时间,能眼望同一片蓝天?
新浪环保特约观察员 徐楠(作者系中外对话北京副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