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里约地球峰会侧记:人民到底是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1日10:35  新浪环保 微博
人民峰会上的印第安母子 人民峰会上的印第安母子

  在强大的冷气中,会场很冷,不超过20度。

  身着短装的女士们,需要专门准备披肩或者外套,才可以安坐下来。

  在弗拉明戈海滩公园的人民峰会,阳光却晒烫了每一个人的脊背。

  圆形的大帐篷中央,人们且歌且舞,唱着20年前地球宪章的原则。枯燥的政治语汇,竟然被和明快的拉美音乐嫁接在一起。

  唱一段、跳一段,鼓声在旁助阵。

  另一处,两个印地安人头上插着羽毛,脸上绘着油彩,身披麻布长袍,旁边的白人正在说服他们用小额贷款来抗拒外部商业投资的企图。绘着油彩的脸上,显出迷茫神情。他们让人想到《阿凡达》。这样的戏码,依然在全球各地不断上演。

  另一个帐篷里,人们结束了演讲,就开始歌舞。穿着宽大袍子的巴西老妇人,怀抱一面大鼓,敲到头巾滑落,就势一甩,干脆不要了。

  有各种不同民族装束的白发老妇人从人群里站出来,唱自己民族语言的歌曲。黑色、褐色、黄色,还有白色——肤色不是问题。黑人小伙子们组成的乐队,娴熟地打响节奏感极强的非洲鼓,无论来自什么肤色的音乐,都合得上。

  愿意加入转圈跳舞的人群,谁都欢迎。一曲接着一曲,只要愿意,可以一直不停。

  一个老妇人被邀请到人群中央,她用英语说了句:“这是人民的力量!”

  “人民峰会”,“人民的力量”——“人民”这个语汇,从来非常复杂,绝不简单。

  “人民”到底是谁?

  在里约峰会会场的冷气中冻得哆嗦的外交官和记者们,是不是“人民”?

  弗拉明戈海滩公园的“人民峰会”,主要是云集了一些NGO,特别是主张土著族群权利、保护边缘文化形态的NGO。在这里,“人民”的意义基本相当于“少数”。

  中国人从来习惯于用“人民”二字来指代政府体系之外的人群。

  而在“占领华尔街”席卷多个国家时,“人民”是愿意质疑金融资本、站在强势资本对立面上的人群。

  共同点,也许是相对的弱势。

  弱势,能让人更加清醒。

  比起会场里满口外交辞令的人们,弗拉明戈海滩公园里满头大汗的人们,可能更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他们已经不怎么相信所谓经济发展指引的未来,会有美好的东西在等着他们。

  一个黑皮肤的细瘦女孩,向路人散发着材料,希望人们警惕全球资本主义,它以发展的名义,剥夺不知多少人的工作机会、让财富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一位老者的T恤衫上印着:“气候变化至少带来10万工作机会。”他姿态鲜明:只有当气候变化是带着弱势人群一起前进的,它才对自己有意义。

  这里的人们,宁可唱歌,也不说大道理。

  看着他们的眼睛你就知道,什么动听的言辞也骗不了他们。

  人群,永远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永远操着不同的话语。永远会有人高举着“人民”二字,向强势者主张权利。强势者往往脑子转得快、不吃眼前亏。不过,如果搞到黑色、褐色、黄色甚至一些白色的人都聚到一起,开始说同样的话、唱同样的歌,就证明《阿凡达》的故事也许上演得多了一些,强势者也许过于自信了一点。

    新浪环保特约观察员 徐楠(作者系中外对话北京副总编辑)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