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供港食品安全奇迹怎发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5日10:29  华商报

王学进 时评作者

6月21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供港食物方面,国家质检总局、广东省都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如果这方面能应用到国家的内销方面,也可以对内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帮助。(6月24日《广州日报》)同是一国之民,吃的同是五谷杂粮、鸡鸭鱼肉,何以港人吃得那么放 心,内地人吃得如此提心吊胆?一是监管主体非常明确,由质检部门一管到底,区别于内地的分段监管、多头管理模式;二是自上世纪60年代开通“三趟快车”至 今,政府一直加大供港食品的生产繁殖、销售环节及检验检疫的投入;三是供港食品均是集约化生产,虽然投入大,但价格高,企业有利可图。

那么,这套供港食品模式能否复制到内地来呢?正如周局长表达的良好愿望那样,期待供港食品模式应用到内销,促进内地的食品安全。这也是当初开通“三趟快车” 的初衷之一,利用香港连接内地和国际社会的地缘优势,发挥其“南风窗”效应,透过香港市场,让国内食品业掌握国际的食物监管和品质要求,从而持续提升国内 的食物品质。遗憾的是,半个世纪过去,“南风窗”效应并未得到体现。

对此,诸多论者 认为,供港食品这套体制很难在内地复制,是因为其总体需求不大,内地不计成本、搞现代化集约生产便能保证供给,加上港澳有着相对完备的法治背景和监管体 系。而内地市场太广阔,加上监管体制不健全,企业和商家法制意识淡漠,如搬用供港食品模式,会增加生产和监管成本,而这一成本将会体现在市场上,由消费者 承担。分析不无道理。但复制不现实,借鉴则完全可以。

一是建立独立的监管王国。 2006年5月,特区政府成立了食物安全中心,由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管辖。中心的职权很大,服务范围广泛,包括食品的进口管制及出口验证、屠宰房及食用动 物监察及食物风险管理及评估等。事实证明,此种“集中模式”比内地的“分段监管”和“多头管理”更有效。

二是政府一定要加大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包括发展食品集约化所需资金、建立一支专业的食品监管队伍、增加改善检验检疫设备、对企业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的投入予以补偿等。以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以政府补偿形式弥补食品企业增加的生产和监管成本并非难事。

  供港食品模式并非“他山之石”,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成功经验,没理由不借鉴应用到内地的食品生产和监管上来。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供港食品 食品安全 健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