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闫艳 李莉 高杰
与阳光为伴的光伏产业如今也遇上了“阴雨天”。“当前,光伏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江苏省无锡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产业从“一片蓝海”到“一哄而上”,最终导致目前产品价格大跌、企业利润下滑甚至关门的情况。
在施正荣看来,光伏产业本身是一个环保、绿色的朝阳产业。无锡尚德公司发展光伏产业带来的“财富效应”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使江苏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但如今却遇到了产能过剩的棘手难题。
产能过剩引发恶性竞争
一哄而上导致产能过剩,也为国外反倾销提供了借口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量约为27吉瓦,光伏产能却超过了50吉瓦。其中,中国就已拥有30吉瓦以上的产能。
江苏省光伏产能的情况如何?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原秘书长魏启东介绍说,2006年,江苏全省的光伏相关企业只有不到100家,而2011年年底,这个数字激增到了1100家。
江苏辉伦太阳能总经理助理李晓江认为,光伏企业快速增加,代表了中国产业资本对太阳能发展趋势的认可。但是,个体理性并不能排除群体的非理性。当年受到欧洲出台大力发展太阳能政策的拉动,光伏产品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国内企业“一哄而上”,形成了光伏产能无序暴涨的局面。“很少有一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过去10年都在按照50%的增幅膨胀。”李晓江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记者翻阅最新的光伏产业资料显示,目前,国内还在兴建光伏产业园的地方就超过了100家,大约还有300多个城市规划中,把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或者称为“聚宝盆”。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摆在眼前:一哄而上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又加剧了一些光伏企业的恶性竞争,也引发地区之间、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就为国外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提供了借口。
“聚宝盆”里装苦果
同质化使中国企业的角色相当于“国际车间”,低价严重扰乱市场
初始投资大、产品销售额高,使得光伏产业成为各地政府的招商宠儿。实地采访中,江苏中盛光电公司总裁佘海峰告诉记者,中盛光电公司建成投产之后的2010年、2011年,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政府的招商团。“我记得,一个地方给出的条件是:所有厂房政府代建,所有投资政府提供贴息贷款,也就是说你不带一分钱,就可以去办一家光伏企业。诱惑还是蛮大的,一下就吸引了3家光伏企业前去安营扎寨。”
确切地讲,一个产业的形成与壮大,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仅用短短10年时间,中国光伏产业就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遗憾的是,同质化使中国企业的角色相当于“国际车间”,以至于至今我国的光伏高端制造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施正荣告诉记者,在号称“光伏第一大省”的江苏,大大小小的光伏企业中,真正拥有研发团队的仅占2%~3%。“有的企业要上光伏生产线,就找猎头公司到尚德挖人,用3~4倍的年薪挖走技术员,有时甚至连工人也一起挖走。”施正荣苦笑说,过去几年,尚德公司被挖走的技术人员有一两百人。于是,尚德公司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国内光伏产业的“黄埔军校”。
佘海峰对此也深有感触:“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不能完全实施到位,导致企业不愿意进行研发投入,这种风气必然导致技术同质化、市场同质化。”
早在几年前,在光伏市场的繁盛期,品牌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一些小企业也跟着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光伏产能严重过剩、光伏市场进入低潮期后,这些小企业为了“有口饭吃”,就采取低价策略,严重扰乱了市场,使本就十分脆弱的光伏市场出现了混乱无序的局面。也是为了生存,光伏企业不得不重复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抢订单、压成本、打贸易战的竞争方式。
“本来,尚德公司卖出的光伏板是一块钱,但是一些企业却要硬卖7毛钱,对方即使不买它的产品,也要逼着我降价。大企业要承担研发、品牌宣传以及更多的社会责任,成本与小企业不可同日而语,但没办法,只能降。”施正荣说,去年下半年市场行情发生逆转后,小企业更是用低价和假冒伪劣扰乱市场秩序。据施正荣透露,近半年来,他们已经向6家假冒尚德品牌的企业追究法律责任。
洗牌正在进行
应倒逼“非理性竞争”退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光伏市场不仅存在“非理性竞争”,更可怕的是,一些小企业大量生产低价低质的光伏产品,已严重损害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
江苏辉伦公司董事长蔡济波告诉记者,在西西里岛,一家日本企业生产的光伏产品在20年里功率仅衰减了6%~7%。而他接触的国内少数企业,用“地板价”售卖的零件,两年都坚持不了。这给外界带来误解,对光伏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光伏业界人士对当下形势的判断并非以“消极”为主。相反,他们认为,光伏产业的未来市场足够大,现在已经到了倒逼“非理性竞争”退场的时候。
蔡济波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基于能源紧缺的一个长远的、局部替代的能源方式,它将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的重点,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平价发电时代的来临(电价与成本基本平衡),将推动“政策性市场”向“市场化市场”转型,未来将带来很好的市场机遇。
常州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也认为,从2011年开始,实际上整个光伏行业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新阶段,从2005年的高速成长、供不应求进入一个供过于求的状态,整个行业进入了调整、整合阶段。今后一段时间内,行业整合将成为光伏行业的主题,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将得以生存并继续发展;反之,将被收购或淘汰离场。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正是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当下光伏企业面临的是“黎明前的黑暗”,企业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有利于整个光伏行业从幼稚走向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