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讯 昨日,一则“鄱阳湖面积1个月萎缩上千平方公里”的新闻,引来了许多关注鄱阳湖生态环境网友的热议。湖面面积短时间内大范围萎缩,是鄱阳湖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征兆吗?昨日下午,新浪环保特就此事连线了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所副研究员、中科院鄱阳湖湿地生态站张路(微博)。
鄱阳湖水位下降为正常季节性变化
上述新闻中提到:8月13日鄱阳湖水位19.65米,相应的湖区水体面积3990平方公里;9月17日水位下降至15.63米,相应的湖区水体面积减小为2740平方公里。对此,张路表示情况属实。
“这段时间,鄱阳湖水位下降4米多,湖面面积萎缩千余平方公里,这是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是鄱阳湖自身的节律。” 张路解释说,若水不退,苔草等植被则无法生长,秋末则就无法为前来过冬的鸟类提供食物。
水位下降受上游来水影响 三峡库区尚未蓄水
之于本段时间鄱阳湖水位下降的原因,张路称,主要是与上游来水的减少有关,具体来看,一是因为近来降水偏少,二是因为上游的一些水利设施拦截了一部分水量。
之于许多网友提到的三峡库区对鄱阳湖水位下降的影响,张路表示,三峡库区在蓄水期的确是影响鄱阳湖水位的一个原因。但三峡库区目前处于低水位,为防汛而腾空了库容,在汛期末即9月下旬才将进入蓄水期。所以目前鄱阳湖水位的下降并非受到三峡库区的影响。
三峡库区蓄水势必将使鄱阳湖水位再次降低。“三峡库区运行在汛末蓄水期对鄱阳湖影响最大,可使鄱阳湖水位平均下降0.82米,使鄱阳湖面积缩小数百平方米。”张路说,但是这是在鄱阳湖生态可承受范围内的。
修大坝,毁江豚?
鄱阳湖面积萎缩的消息传来也再次触碰许多环保人士的敏感神经,反对在鄱阳湖修建拦湖大坝的声音再次高涨。
对于鄱阳湖或将上马的水利工程,高举反对大旗的人士们给出的理由之一往往会是影响生态、影响水生生物,而今年以来频频“遇难”的江豚更成为很多环保人士口中的有力理由。
对此,张路表示,首先,大坝与江豚之间不是单一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在大坝还未搭建之时江豚就已经频频告危。张路称,江豚的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水质恶化,采砂机械作业,以及鱼类的大量捕捞使得江豚因食物不足而丧命。但长远来看,修建大坝的确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水源,影响水生生物健康。
张路和许多环保人士一样更为支持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但对于或将修建的大坝,张路表示应客观看待,其必将综合人与自然两方的因素,像通过控制大坝的高度等方面既使汇总起来的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张倩)
智投·资讯 | 行业专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