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很多民营企业在持续和大规模增长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思考、实践着与社会的和谐,通过公益、慈善的方式来达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在通向公益、慈善的道路上,两种不同的做法正在显现,一种是传统慈善,就是以现金发放的方式去行善,然后高调宣传,这种情况多数是基于个人的道德觉悟。另外一种是以阿拉善生态协会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家组成的现代公益组织、私募基金会以及壹基金这样的公募基金会。它们是由企业家直接参与建立的现代公益组织,这方面的实践对于构造未来的公民社会、使中国的社会改革纳入健康轨道是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和长远的推动力量。
据统计,在过去20年中,由于财富的增长,亚洲慈善事业的发展十分显著。2003年,中国只有107个民间基金会;而截至去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增加至873个。
日前举办的第七届华人精英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首创置业集团董事长刘晓光、雅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捷、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创始人张宁、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等著名经济学家、企业家和公益人就携手汇聚公益事业、如何从市场经济到社会公益等问题开怀畅谈。
与此同时,SEE基金会的"创绿家计划"也在论坛上宣布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商业"天使投资"的概念被引入公益领域,发挥SEE基金会200余名企业家捐赠人的社会优势,助力中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要做社会公益
"我认为企业家做公益首先是一种自我觉醒,当年我去了阿拉善,跪在沙子里面,仰天忏悔,这个地方在6000多年前有河流有湖泊,现在只剩下沙漠,每一年有四五十次的黄沙刮到北京,正是当时的震撼让我萌发了做环保公益的想法,虽然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但我有很多朋友,大家联起手来可以让一个阶层起来共同做公益。"在被问及为什么做公益时,刘晓光如是说。
而万捷的公益之路是因为碍于朋友的"面子"才开始的,多年做公益让他感慨万千。"阿拉善使我们这些企业家通过参与环保,净化了心灵,让自己和员工都对环保有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对自己有了自律,我们把传统行业的印刷尽可能的变成绿色印刷,用环保的油墨,虽然仪器贵一点也要做。目前,我们把中国所有的资料全部做成数据库,开始还是一种增值服务,最终发现这些资源实际上不光是一个企业的,也不光是一个狭隘的国家和民族的,最终是人类的财富,过去没有人去做,现在这个数据库有2500万张图片,过去是垃圾,我们通过20年的时间把它储存起来,开始认为是商业模式,越做越觉得是公益,是为人类做的事。"
冯仑则认为,挣钱和花钱都是企业家最擅长的事,用有效的资源建立最合理的组织,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目的,同时可以考核一个企业家的业绩,这也是企业家的一个基本功能,自然有效,钱是有效的,人是有效的,时间是有效的,原料是有效的,把这一切"有效"组织起来,用一个很好的激励方式确定一个目标,然后找到价值的方向,最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达成目标,这是企业家最擅长的,所以企业家做公益会事半功倍。
企业家如何做好公益慈善
对于企业家如何做好慈善的问题上,参与讨论的企业家几乎有着一致的答案--首先就是要真心。他们认为企业家做公益慈善,要真心实意,用心去做,才能做好。一些企业做公益慈善,过于算计,捐1块钱,首先想到的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或者只是为了作秀,当然做不好。只要是真心做公益慈善,高调还是低调都没有关系。至于那些打着公益慈善的幌子,提供一些华而不实,甚至假冒伪劣的产品,欺骗消费者,骗钱的行为,则与公益慈善沾不上一点边,不论它伪装得多么冠冕堂皇。
另外,有一个认识误区需要澄清:现在企业社会责任讲得比较多,许多人以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做慈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公益慈善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其次要懂得尊重,讲实效。不搞花架子,应力求产生社会效益。有些捐助项目不是捐了钱就完了,还要采取措施促进项目的实施,组织回访。如一些扶贫开发项目,教育项目,事先要做考察论证,除了捐款外,最好能结合技术培训、维护等,提供智力资源和专门知识。还可以把捐赠与企业的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要学会与相关领域结合,做好策划。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真心实意地做公益慈善,不要刻意为营销而做公益慈善,更不要做过。否则,不仅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
做公益一样可以创业
除了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拥有财富之后,开始做公益,回报社会外,近10多年来,公益创业也应社会需要而产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公益创业,公益也不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苦大仇深,更多的为公益注入了激情、快乐与自信,事实上,这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公益创业的概念也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中国社会面临现在的改革,政府的职能不断调整,将来需要NGO来承担更多责任。小政府,大社会将是未来趋势。有很多政府想去做,但是没有办法和没有能力达到的就需要有NGO去完成。
辞去CEO职务转身去做公益的张宁,从来没有为放弃百万年薪而后悔过,在他眼里,公益带给他的感动价值千金,而且做公益一样可以创业,他创立的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通过研究公益,把公益知识做成人们可以用来玩游戏的道具,通过游戏形式快速的把公益理念传递。
"我们把公益开发成好玩的游戏,把公益的种子快乐地种进人们的心中,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张宁说,"拿着我们的游戏是很容易敲开学校的门的,让所有的孩子都玩得很开心,所以也提高了我们志愿者受尊重的程度,我们基本上不拿基金会的钱,也不拿政府的钱,包括中心最近又研发了火灾逃生的和出勤安全的游戏,我们会说服企业去买断我们的研发。"
公益与经济体制的共存共赢
吴敬琏认为,体制上很多问题不但是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造成了贫富分化的加剧,而且造成了对自然的掠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做公益的行列,努力让体制得到改革,去还人类欠下自然的账,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存、共赢。
中国公益组织的发展除了目前的政策支持不够之外,还存在着缺少优秀的管理人员、团队建设民主程度低,集权和个人崇拜严重,账目不清晰,缺少优秀项目等问题。社会在不断发展,NGO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社会需要其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随着公民社会建设口号的提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从温饱中走出来的人期望参与公益慈善,去实现个人、组织的社会责任,去满足在其他领域得不到心灵慰藉。公益,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同时在另外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淡,缺少人情世故等,需要通过公益来帮助其树立健全的人格,这不仅仅是和政府提倡的建立和谐社会相吻合,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
与会人士还提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公益慈善形式、方法和渠道,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找到营销产品与公益慈善的结合点,找到共享的价值,有计划、有组织、有宣传、有总结,注重效果,强调连续性和长期性,盯住一个领域较长时间做下去,才可能成功。
中国的公益事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我们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在解决温饱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就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走进共同富裕"。现在已经有10%人富裕起来,70%的人步入小康,已经具备了发展公益的土壤。
土地有了,但还是荒地。此次论坛让我们高兴地看到,已经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人士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开垦",他们引进国外成熟的创业模式和课程,并在中国本土已经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