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北京野生动物园里出了有一只“神奇”的孔雀。工作人员说,只要游人有需求,这只孔雀“想什么时候开屏就什么时候开屏”,并美其名曰是驯养的成果。但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孔雀屏”其实只是个道具,通过电动开关控制。工作人员利用孔雀喜欢蹲架子的习性,把孔雀放在道具前,以造成“想什么时候开屏就什么时候开屏”的假象。(10月8日《北京晚报》)
虽说孔雀“想什么时候开屏就什么时候开屏”“神话”的创造没有直接动用插毛、捆绑等硬性施虐伎俩,但透过斑斓的“孔雀屏”,那些有悖基本商业及人道伦理的丑行依旧清晰可辨:一方面,这种以电动开关控制“道具屏”,造成“想什么时候开屏就什么时候开屏”假象,并以此牟利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商业欺诈;另一方面,尽管园方宣称“不存在虐待孔雀的情况”,但鉴于孔雀需“配合”假尾屏以掩人耳目的实际,其行为受限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将牟利置于保护之前的做法,与建立动物园、实施圈养繁育的初衷显然背道而驰。
众所周知,动物保护作为维护物种多样性、保障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弘扬人道主义与仁爱精神的直接体现,其重要性历来为东西方不同文明所共知。不论是儒家宣扬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还是基督教文明强调的“对动物残酷就会对其他人残酷,善待动物无疑有利于人的道德感的培育。人对于动物存在一定的道德义务”,均呈现出这种文化自觉。
现实中,动物保护的模式大抵可分为两类,即野外放养式的自然保护区模式与集中圈养式的城市动物园模式。由于前者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及土地有着全面的、较为严苛的要求,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急速推进,建立城市动物园日渐逐步成为一种为各方所接受的动物保护手方式——如果说,大学给城市带来了文气,那么动物园无疑为城市增添了几分野趣,使得整日身处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人们得以片刻地亲近自然、触摸生命,可谓人畜两相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人类第一部反对任意虐待动物的法令英国《禁止虐待动物法令》颁布至今已近200年,国人动物保护的意识近些年更是有质的提升,但囿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一些地方,动物园正由动物的集中保护场所异化为关押动物的关塔那摩,各种打折保护旗号利用、压榨、甚至虐杀动物的暴行不绝于耳。远有沈阳森林动物园饿死老虎、贩卖虎骨酒,近有国庆期间甘肃敦煌骆驼“过劳死”、南京江宁游客排队饮鹿血……
我不知道,如果万物有灵、动物会思考的话,它们会怎样看待人类的种种劣行。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孔雀屏是一朵开在拜金土壤上的恶之花,“孔雀屏”再斑斓也遮不住动物保护之羞。
[稿源:红网]
[作者:王垚烽]
(原标题:电动控制孔雀开屏暴露动物保护之羞)
智投·资讯 | 行业专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