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到28日期间,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考察了北大仓三江平原。在各个农场发现水稻种植面积现在已经占了很大比重。水稻作为一种典型的南方作物在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这是否是气候变暖最为明显的标志?
据气象观测资料显示,三江平原近50年来,平均温度每十年上升了约0.3度,冬春平均温度每十年上升约0.5度。这说明相比50年前,现在平均温度将近上升了2度[1]。有学者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的结果认为:近50年来,东北地区的水稻田播种面积和气温升高具有同向性,大多数地区温度升高超过了2度,水稻面积增加了350多万公顷。并且,水稻空间扩张和气温空间分布一致,水稻扩张的面积大部分在温度升高2-3度的区域,研究数据也显示,水稻田大面积扩张时间集中在1993-2009年期间[2]。毫无疑问,从这些证据来讲,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起到了绝对作用。
但是,从气候变化考察团在实地考察和询问当地农业部门关于水稻种植的情况后,我们发现几个有趣的地方。其一,洪涝灾害也有可能驱动了水稻种植面积扩张。东北地区的水稻大面积种植开始于90年代,这主要是因为当地一些低洼的地方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当地采取了“以涝治涝”的方式,从而在一些低洼的田地,把旱地改成了水田,从而扩大了水稻种植,这样很好地治理了洪涝。其二,水稻的经济效益较高也驱动了水稻种植面积扩张。相比春小麦而言,水稻的亩产量在东北能到达1200-1300斤每亩,产量比春小麦高。因此,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讲,是否也是驱动水稻面积种植扩大的原因。
然而,水稻大面积扩张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相对旱地而言,水稻是耗水较大,要维持水稻种植必须采取灌溉措施。相对南方而言,东北地区降水相对缺乏,这样的话,灌溉必须依靠从河流、湿地、地下水等水源来取水。那么以东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能否持续供应水稻面积的扩张?随着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限制东北水稻面积还能否继续扩张?如果继续扩张对当地水资源有什么影响?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近20年来东北地区的水稻大面积扩展可能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这两部分原因都有关系。究竟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占主导因素,还是气候变暖占主导因素呢?
[1] 栾兆擎等,2007,三江平原50年来气温及降水变化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 Jay Gao等,2011,Climate warming and land use chan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China,Applied Geography 31: 476-482
智投·资讯 | 行业专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