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行:气候变化对三江源的影响要保密吗?

2012年11月19日10:42  新浪环保 微博

  舒泥  易蓉  汪永晨

  10月20日参加“黄河十年行”的一行十四人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到达西宁,汇聚在青海省气象局,气候中心的李林研究员、戴升高工,介绍了青海近几年的水文、气象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甘肃、青海和四川3省结合部气候日趋干旱、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并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沙漠化急剧发展、植被破坏、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草地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大为降低[3-5]。而此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同时又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湿地所释放的CH4以及CO2可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该地区生态恶化的原因进行研究,不仅是一个地区性的实际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全球变化的科学问题。

  据李林介绍,青海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黄河河源的形势要比其它两江严峻。原因有四:

  一、黄河一半的水量靠兰州以上补给,因此江源的变化对黄河的影响最大。

  二、黄河上游降水依靠东亚季风,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到达阿尼玛青山以后,由于山体抬升气流,形成山前降雨。而降雨量每年都在减少,黄河在玛曲的黄河第一拐的流速十年间降低了15.6立方米/每秒。而长江依靠的是高原季风,来自印度洋的高原季风这些年呈偏强趋势,降水有所增加。

  三、黄河流域蒸发量增大,十年间的平均蒸发量增加了9.6毫米。就是说放上一个平盘的水,每年多蒸发9.6毫米,那么整个江源地区增加的蒸发量就非常大了。

  四、气候变暖冻土层融化,李林介绍说,三江源地区降水量比较大地区很少,降水量在300以下的干旱区很多,冻土层是天然的隔水层,由于永冻层的存在使得降水量很小的江源地区发育了大量的湿地,随着冻土层逐渐溶解,渗水层变厚,表层植被因为湿地性质改变而退化植被涵养作用减弱,对河流发育造成进一步不利影响。

  李林说,现在三江源的冰川退缩也很严重,但是对黄河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黄河水只有1%靠冰川融水补给,而长江25%靠冰川融水,由于气候变暖,长江江源冰川融化加速,导致来水量增多,但这其实是个令人堪忧的现象,因为冰川融化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水量拐点。

  特意从兰州起来接受我们采访的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冰川冻土》杂志副主编沈永平表示,冰川消融是令人担忧的新现象——自从第一次冰川编目之后到2008年,全国已经有5797条冰川消失了。三江源区大约有130余条冰川消失;87条冰川分裂为191条新冰川。三江源地区冰川面积总的变化在8-~25% 。

  沈永平分析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三江源区气温以0.02℃·a-1增温率持续上升;加之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 导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状态, 尤其是东部和环湖区冻土退化速度比西部更明显.。

  冻土下界普遍上升50~80 m;最大季节冻深减少了0.12 m。冻土退化的总体趋势是由大片连续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 斑状,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面积缩小, 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融变为季节冻土。

  沈永平总结说,总之,气候待续转暖是造成本区多年冻土区域性退化的根本原因。

  而戴升高工介绍说,我们今年走黄河看到的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由于今年黄河源流降雨丰沛,黄河今年是少有的丰水年,上游的唐乃亥水文站7、8两个月达到56年有检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两位专家都和我们强调了今年黄河来水大大高于往年,兰州段高了往年3米多。源区也是1989年以来水最大的年份,要多出三成。

  不过两位专家对这样的现象并不乐观。他们说,冰川的永冻层要是都化了,以后水还从哪来。

  我说,我们政府的代表在国际谈判中,受到最多的质疑是中国现在成了世界碳排放大国。可是我们的江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大却少有人知道或谈及。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气象局的领导说这要保密,不能让外国人知道。我问为什么要保密,他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能让外人知道,他们知道了谁知道他们会干什么?

  这个话题,我们路上的大巴课堂上要讨论一下,气候变化对我们高的水源的影响要保密吗?

  气候变化在中国的水塔青藏高原到底影响有多大,黄河十年行将要用记者们的眼光和专家们的分析一起观察与记录。

  2012的的“黄河十年行”在青海省气象局门口启动。

  挽救666棵柽柳

  这666棵柽柳,“黄河十年行”从第一年走就开始关注了。2012年“黄河十年行”知道后,不仅在各大媒体上呼吁留下这片珍贵的,有着四个世界之最的原生态森林系统。

  2012“黄河十年行”第一站西宁,同行的记者就盯住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虎,希望请他告诉我们从去年到今年这一年这片林子还继续生活在黄河边吗?在青海省气象局吴玉虎接受了2012黄河十年行记者们的采访。

  吴玉虎先简单回顾了他一位草原植物学家保护这片古柽柳的经过:

  “2009年10月,我们在青海同德县巴沟乡然果村发现666棵野生古柽柳。这片古柽柳可以说是创造了柽柳属植物的世界之最(1,树龄最大——远超过100年;2,胸高茎围最大——376厘米;3,高度最高——16.2米;4甘蒙柽柳分布的海拔最高——2704米),这些之最,连研究了50余年柽柳的刘铭庭生平也是第一次发现。

  这666棵古柽柳是特有的甘蒙柽柳,给予学术界莫大的惊喜——改变人类多柽柳属的认识,增加了一个森林类型,堪称世界遗产。”吴玉虎兴奋地描述着学界同仁对这个重大发现的分享:新疆生地所的刘铭庭当天从外地赶回乌市,次日赶到然果村,同时所里特批了5万元项目经费。

  而《青海羊曲水电站库区及周边地区柽柳现状调查及论证报告》中,以“甘蒙柽柳为我国甘蒙柽柳因分布的广泛性和很强的适应性而未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因此甘蒙柽柳既不属于珍稀树种,也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树种”。以此为由认为这片野生古柽柳林没有原地保护的价值,做出迁地保护的结论,显然没有尊重这一新的科学发现和其中所蕴涵的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参与“黄河十年行”的生态学专家王建、赵连石2010专家开越野车进入这片原生林,考察后认为,我们需要重申的是:我们呼吁保护的是这片堪称植物界大熊猫的青海野生古柽柳树林,而并非是甘蒙柽柳这个物种。

  2011年两会期间,吴玉虎致信青海省政府,后经绿家园等民间组织和媒体多方呼吁,青海省省长和书记都要批示对这片野生古柽柳林要认真研究,促成保护。

  可是让吴玉虎没有想到的是,2011年10月份,《青海羊曲水电站库区及周边地区柽柳现状调查及论证报告》得出的结论居然是要把野生古柽柳迁地保护。专家明确表示,《论证报告》的结论缺乏对野生古柽柳林价值的科学、客观评估。

  青海野生古柽柳林在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方面的独特价值已经得到百余名植物科学工作者的认可,其中包括89岁高龄的柽柳属专家刘铭庭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郑度等3位院士。

  青海省同德县属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之内,如果这片世界罕见的野生古柽柳林可以作为一种自然遗产原地保存,无疑会成为青海省的名片、三江源的名片,也是青海省践行“保护三江源的一草一木”理念的绝佳典范,更是研究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的绝佳标本。就算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以后,野生古柽柳林不再位于保护区之内,也不能否认野生古柽柳林是一个改写了人类认识的、新的科学发现及其无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和“高、大、竒”的景观生态价值以及位于海拔2670米的黄河上游之滨这些事实。

  为了让这片野生古柽柳林完好地保存,我们希望羊曲水电站可以重新考虑选址;就算还在原地建,也有专家建议,只需要把原来设计的最低水位2680米降低20米,就可以满足就地保护的条件。这样,青海省在倡导和实践绿色水电方面也会成为典范。

  2010年,吴玉虎接受了绿家园志愿者的第一次黄河十年行的采访后,借助绿家园的媒体平台让更多的公众知道了这种乔木柽柳,知道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它巨大的生态意义。

  2012年“黄河十年行”时隔一年,再次采访有着三四十年植物科研经历的吴玉虎时,这位科学家向我们讲了这片柽柳的最新保护进展。

  2012年今年4月,两位美国柽柳专家专程前来青海考察古柽柳。

  2012年8月,国家林业野生植物保护司司长受上级领导授意,也受到民间声音的影响,前来青海调研相关情况。

  2012年9月30日,《青海羊曲水电站库区及周边地区柽柳现状调查及论证报告》重新召开论证会。

  吴玉虎乐观表示,他和一些相关学者都希望能够保护下这片珍稀柽柳,他个人比较希望政府能够正视古柽柳的保护,不要让“生态立省”的口号流于形式。

  一位生态学习家要为保护一片古书奔走向相告,此行和我们一起走的,国电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黄玉胜高级工程师说: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媒体采访队伍,我真希望大自然的信息,我们开发的信息,人的生存状况媒体给给予关注,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晚上,我们在青海共和一个小饭馆吃晚饭的时候,这位年过骨希的老科学家让我们一定要写写,黄河特有的鱼种雅罗鱼因河段开发已经看不到了。为此他发出悬赏:谁能捕到让我拍张照我给1000块。五年了没有人来奖。

  明天 我们要走进黄河源区玛多县,一年不见了,黄河水大的今天,那里的大自然和去年相比有变化吗?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习近平要求全党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 体育足协杯巴里奥斯2球 恒大胜贵州夺冠 视频
  • 娱乐台男星追悼为情自杀女友 下跪遭掌掴(图)
  • 财经央视广告招标总额158亿元 创19年新高
  • 科技中移动青岛4G网实测:峰值速率110Mbps
  • 博客柴静:李安最大的冒险 吉林今冬首场雾凇
  • 读书古代官员“晒薪”:苏轼苦恼被欠俸三年
  • 教育中国农村小学每天消失63所10年减少一半
  • 育儿英国4成婆媳关系紧张因孙子引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