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历经10年研发的农业节水新技术项目,近日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表示,相关技术有望解决内蒙古乃至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难题。
这个“半干旱区土壤结构调理剂与保水剂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由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立项,自2002年起开始实施,主要对保水剂和土壤结构调理剂的综合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项目负责人、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于健介绍说,科研人员在内蒙古11个旗县区,对马铃薯、胡萝卜和向日葵等10种作物及牧草、林木进行了试验与示范应用。结果表明,作物出苗率平均提高25%以上,产量提高8.8%~35.1%,同时可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左右,每亩地节约灌溉水量约80立方米,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于健表示,项目研发的土壤结构调理剂可以提高水从土壤表面渗入土壤内部的能力,保水剂则可提高土壤饱和含水量,减少水分无效蒸发与深层渗漏,从而刺激植物根系生长。此外,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这个项目研究获得的施用技术,解决了土壤结构调理剂在半干旱区应用的技术难题,并大大降低了保水剂的用量和成本。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领衔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表示,这个项目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国家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的情况下,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证了作物需水量,大大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专家组还认为,这个项目的相关技术可应用于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山西、河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并可广泛应用于林草业、公路护坡和园艺等领域。(于嘉、罗树祥)
(原标题:内蒙古节水新技术有望解决我国北方农业用水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