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治理雾霾需要告别“口头环保”

2013年01月31日09: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果霾的反复跳踉,让我们开始警惕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的社会责任灰霾,那么,驱霾的过程,也是我们净化自己的过程

  “霾”又一次大摇大摆地来了。而且盘踞在中国东中部,流连不去,弄得大家心惶惶、视茫茫,呼吸不爽,情绪很糟。网上也开始出现各种“神吐槽”,诸如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是谁催生了“霾”?

  “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温家宝总理的话,恳切地将原因和对策告诉了公众,产业结构的失衡,节能减排的欠账,生态文明的差距,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这也正是中国经济换挡减速、决策层大声疾呼生态文明的要因之一。

  很多人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才认清霾的真面目。

  一年前的初冬,雾霾接连袭京,人们初识PM2.5。当时有专家表示,“人群对污染的承受力度不同,不能贸然拿其他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本地的污染程度。”一些城市担心,费尽心力保住的80%的无污染天气,将因PM2.5的介入,锐减至20%……

  决策层选择了坦然面对。环保部公布了PM2.5监测时间表,硬性规定各地必须如期如实公告。不少地方在面对公众质疑时,呈现了从抵触推诿到谦和倾听,迅速采纳合理成分并走向最终决策的过程,而中国人对大气灰霾、PM2.5也从陌生到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上的雾霾在逐渐消退。但是,生态灰霾的清除,却更加任重道远。霾的不依不饶,频频造访,也向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尚存疑虑甚至抵触的一些官员和企业,一再敲响警钟:转不转方式,调不调结构,关系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人民的健康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民族命运,政府责任重于泰山,不能向任何人、任何企业网开一面。

  同时,若清点霾的成因,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脱不了干系。当我们质疑汽油标准时,脚下却不断地踩着油门;秋天,各地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使诸多城市雾霾锁城;春节,鞭炮脆响,在释放好心情时,也在释放令人厌恶的PM2.5……每一脚油门、每一根燃烧的秸秆、每一串红红火火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我们是否也在一边抱怨空气质量,一边不经意地向霾“喂食”,催化并纵容着“霾”?

  有媒体人抱怨不知如何向车里的孩子解释“霾”,却忘记了自己正在贡献尾气;有公众人物不断向大家报告空气污染指数,自己的企业在雾霾天却没有按规矩及时停工……

  抱怨是容易的,从我做起是困难的。如果霾的反复跳踉,让我们开始警惕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的社会责任灰霾,那么,驱霾的过程,也是我们净化自己的过程。

  李泓冰

(编辑:SN052)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重庆不雅视频爆料人:另一厅官涉案
  • 体育国王杯-梅西助攻 巴萨1-1客平皇马
  • 娱乐赵本山宣布收山:今后不再演小品
  • 财经传北京房产税试点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 科技黑莓发布黑莓10系统以及两款手机
  • 博客马未都:《007》情节漏洞百出
  • 读书一生仇未报:林彪军事生涯最耻辱经历
  • 教育研究生乱象:没给导师凑过发票就算白念
  • 育儿家乐福购物车冲下扶梯女童被摔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