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省卫生厅4月2日通报,江苏省确诊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3人为外界首次知晓。在之前上海曾发现2例患者,安徽和南京各发现一 例。浙江杭州新增两例。截至目前,全国已发现9例H7N9禽流感患者。专家表示,近期仍有可能发现更多病例,而中国疾控系统将对全国各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开展针对H7N9的筛查。
这次疫情,恰发生在“非典”事件10周年之际。回顾10年前“非典”事件,疫情暴发之初,相关责任部门唯恐导致公众恐慌,立意维护社会稳定,千方百 计掩盖真相,谎称疫情已被控制,各个城市很安全,导致病毒进一步肆虐。而由于在官方隐瞒甚至否认疫情,导致各种流言四起,公众恐慌与病毒同步扩散,种种祸 端,最后汇成洪流,危害全社会。
“非典”疫情提供的惨痛教训是,任何拖延疫情信息披露和传播的做法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灾难性结果。所以,在疫情中后期,中国政府领导人也清醒地认 识到,及时信息发布,大大有益于对于疫情乃至整个局面的把握和控制。随着其时卫生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被问责去职,随着2003年4月19日,时 任总理温家宝发出警告:所有不报或瞒报“非典”感染病例的地方官员,都将面临严重后果,这些确保信息及时透明、及时应对的措施,都保证了中国社会最终应对 好“非典”危机。2013年2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即将卸任之际于《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即对此进行了回顾和概括:“‘非典’疫情以及由此引发的我 们治国理政理念的转变,和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还是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来说,都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在与“非典”形成神奇的巧合背景之下,深入观照本次禽流感疫情,特别是被延迟20天通报的做法以及卫生应急办公室的回应,我们不能不直言不讳地指 出,本次应对疫情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也让人难言乐观。原因很简单,针对已有的传染病病毒和新型的疑似传染病病毒的监测和报告,乃是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的职责所在,而且理当有一个积极主动的长效机制加以规范和制约。同时,这一长效机制的重点和关键,正在于必须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毫不动摇地恪守公务信息公 开透明原则,这就要求责任部门第一时间将疫情公之于众,以保证公共卫生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从而向全社会预警,并不能牵强地以新病毒尚未纳入法定检测报 告系统作为延迟通报的理由。
是10年前“非典”疫情中汲取的惨痛而深刻的教训,给我国的公共卫生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建立了覆盖全国95%面积的传染性疾病监测通报体系,促使了 包括公共卫生信息在内的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在运用上,特别是在面向公众时信息透明度和及时性应该满足上述指标,而不被官僚系统和维稳思维所致延迟通报 的做法所拖累。
一次疫情就是对于一个国家组织结构、社会应对能力和政府应对危机能力的考验。这一次,对比十年前,我们起码应该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