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霈:用生态经济学理念指导发展低碳区域和产业

2013年10月22日11:07  新浪环保 微博

  发展低碳区域和产业是生态时代的要求。生态经济学是适应生态时代的需要,指导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科学。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经济系统”中进行的。它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系统结合形成,同时要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两种客观规律的制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经济活动是以区域为载体,并以产业为基础和组成结构运行的,例如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两者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低碳区域和低碳产业都是生态与经济协调的产物,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它们的发展,要树立协调的理念、发展的理念和改革的理念。下面具体就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的情况作一些分析

  一、发展低碳区域和产业是生态时代的要求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生态时代,其任务是解决工业时代遗留的生态与经济矛盾,实现两者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区域(包括城市)和低碳产业的出现都是生态时代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的要求。据此,指导它们的发展首先要树立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理念。就低碳城市的发展情况看,其产生是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现有城市发展模式演进的必然结果。源头上,城市产生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统治者筑城为了防御国内外的反抗,市集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从建立开始就是一个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不协调的社会经济系统。当代,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明显,城市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问题也逾益显现。之后,随着世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日益加剧,建设“低碳城市”的问题就迅速提上世界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又是沿用以煤和石化能源为主的发展经济模式。其能源的高消耗是必然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高排放是必然的,城市的高污染是必然的,由此“低碳城市”的出现也是必然的。

  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理念指导发展低碳城市,从其所起的作用上,要看到低碳城市是经济社会低碳化的主体。这是因为城市是人口和生产的高度集中地,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数量巨大,由此,它在促进整个经济社会低碳化上的作用和潜力也巨大。据学者研究,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全球却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温室气体排放也高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75%。我国有46%的人口居住在城镇,85%的能源消耗和CO2 排放也来自城镇。城市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的主要潜力所在。由此它在整个社会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上,肩负着低碳化任务主体的作用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

  当前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理念指导发展低碳城市,从其实质上也要看到低碳城市的实质是“生态经济市”(或“生态与经济协调市”)。我国当前还处在发展低碳城市的初始阶段,人们对它的概念和内涵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并且与目前已经存在的指引城市发展目标的各种提法也存在着各种认识上的交织与含混。近30年来,我国各个部门和地区从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出发,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提出了各种鼓励先进城市的称号,例如建设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循环城市、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等,其核心反映的都是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共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实质上就是生态时代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发展趋势,因此它们的实质无一例外都是属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城市”的范畴。而且多年来,人们也把这些概念都集中归纳在“生态市”的共同范畴之内。但是从生态时代的本质特征来看,“生态与经济协调市”应该是更准确的概念。上述各种对当代先进城市的称号,包括“低碳城市”在内,也都是“生态经济市”(或“生态与经济协调市”)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对于“生态市”,我的观点是,已经约定俗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继续沿用。但是对它的实质和内涵则应该进行“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全面正确认识和理解,以避免在理论和实践上可能产生的某些误解和误导。

  二、在发展中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               

  用生态经济学的理念指导发展低碳区域(城市)和产业,不但要树立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理念,而且要树立发展的理念,即在发展中建设低碳区域(城市)和产业的理念。低碳城市就其表面含义说,是指以低碳排放为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城市,它要求城市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水平。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因此就采用放慢或停止发展城市经济的办法来建设低碳城市。对此要看到,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是一个积极的范畴,而不是一个消极的范畴。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无疑是必要的和重要的。21世纪是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保护的世纪。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问题始终贯串在整个世纪的过程中。当前发展低碳城市,人们不应当把发展和保护两者对立起来,而应该把它们放在各自应有的位置上使两者谐调统一起来。对此近40多年来的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过程和联合国1972年与1992年召开的两次相关大会及其主旨的转变,首先给人们以明确的启示。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明显出现的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状况引起人们的忧虑。先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派”观点和以美国一些学者为代表的“乐观派”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一场大讨论,为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的兴起做了舆论上的准备。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又把这一舆论变成世界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但是会后20年,各国都做了大量保护环境的工作,但世界的生态破坏并没有停止,人们生存的环境还在继续恶化。联合国为解决这一问题,于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又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次大会的一个重大前进就是把环境与发展(核心就是把“生态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这次大会的召开,把人们从“为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却保护不住生态环境的道路上拉回来,转而走上了“在发展中保护环境”的正确道路。

  对这一问题,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认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人在地球“生态经济系统”中生存,其中“生态系统”作为“环境”(指自然环境)是“经济系统”的依托,它是自然的客观存在。而现实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则是一个社会经济的概念,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的错误经济指导思想和经济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自然反过来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在发展中所面对的矛盾是“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其实质是“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由此,“环境问题”也必须依靠人们在发展经济中端正自己的经济指导思想和经济行为才能解决。

  与联合国上述认识的转变相一致,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对这一问题也作出了明确的科学论述。它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突出强调“发展是它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根据生态时代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要求,并总结40多年来我国和世界保护环境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也突出强调了发展的根本重要性。并且同时也强调提出科学发展必须在统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等“五个协调”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由此也就明确指出了我国必须坚持“在发展中建设低碳城市和产业”的正确道路。

  生态经济学是适应生态时代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科学,它的学科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也内在相通(分别对应其各个核心要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的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途径是全面协调”。另有文章论述)。在正确处理当代“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问题上它与联合国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相一致。在当前发展低碳城市和产业的实践中,具体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理念指导,我建议:与指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样,也应该建立和遵循“经济是主导,生态是基础”的新的总体指导思想,以生态与经济统一的认识指导人们的经济行动。对此,一方面应该看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我国新时代发展经济的新的总体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两者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是等同的。其中“发展是硬道理”。我国的经济实力需要增强,人民的生活需要提高。由此把“发展经济”放在首先和“主导”地位是肯定的。但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存在和顺畅运行为依托。由此把“保护生态”放在重要的“基础”地位也是肯定的。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只顾发展经济,不顾破坏生态”的错误倾向;二是在人们都认识了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又产生的“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保护生态环境,阻碍发展经济”的错误倾向。使两者的作用相辅相成,从而更有力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地发展经济,最终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三、在改革中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      

  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不但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改革的问题。生态经济学也是一门指导发展和改革的科学。因此用生态经济学的理念指导发展低碳区域(城市)和产业,在树立协调的理念、发展的理念的同时,也还要树立改革的理念,即在改革中建设低碳城市和产业的理念。从生态与经济的结合上看,其最基本的生态经济根源在于城市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就生态学的意义上说,城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完全,城市生态系统必须从系统外(即从农村生态系统)输入大量的食物和农畜产品工业原料;二是“分解者”不完全,城市本身排出的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依靠本身也不能“还原”消化。三是非生物环境要素也不完全,如城市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大量能源和矿物原材料,也都必须依赖外系统来提供。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完全,必然也带来其功能的不完全。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发展和管理城市的经济思想也不正确,于是就提出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续深化经济改革的客观要求。

  结合当前的实践看,我国实际上正在进行着两种经济改革。一种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进行的改革。这一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其核心是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种是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进行的改革。这一改革在实践中已经自发地存在着,但是还没有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其核心是解放被束缚的自然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深化这一改革,将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在既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同时也符合自然规律要求的基础上,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它的继续进行是生态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在发展低碳城市和产业的过程中,要把它明确提到我国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当前用生态经济学的理念指导发展低碳城市,一个带根本性的改革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思想指导,调整低碳城市的生态经济产业结构、发挥它的生态经济功能和深入挖掘它的生态经济潜力。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大改革,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生态经济意义。当前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积累了多种途径的经验,例如能源低碳的途径、生产低碳的途径、生活低碳的途径和碳汇减碳的途径等等。下面结合这些经验和途径,以我国具有重大节能减碳潜力的一些产业为例,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续深化改革的问题做一点具体研究。

  一、建筑产业。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建筑业大发展。据统计,在原有45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加的建筑面积为20亿平方米。建筑业和工业、交通运输业是我国能源消耗最高的三大产业,其中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又占了大头。面对如此巨大的能源消耗和节能潜力,建筑产业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国节能低碳的各种建筑也不断涌现,其中“生态住宅”和“健康住宅”的形式更引人注目。当前我国已经出现的“生态住宅”多种多样,但是存在着指导思想认识上不准确和单纯追求形式等各种问题,需要改进。“健康住宅”是我国在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人们进一步关注提高健康水平出现的新事物。它把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要求更深化了一步,由此也就为发展低碳城市的低碳建筑产业展现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交通产业。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续深化经济改革,与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革全面相关。当前国内外在这方面关注度越来越高的一个问题是减少小汽车迅速增加带来的高度碳排放和造成的交通拥堵。并据此调整出行和产业结构。其中使用自行车出行已经成为各国积极倡导的现代生活和健康时尚。我国是有广泛使用自行车出行优良传统的国家。但是随着对片面“交通现代化”出行方式的错误追求,各地使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已经逐渐变小。目前浙江省杭州市打造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调整交通产业和出行结构的做法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该市从2008年3月开始,截止2012年年底,已拥有公共自行车69750辆、租赁服务点2962个,日均租用量达25.76万人次。按年均租用量8700多万人次测算,相当于一年内减少了12万辆小汽车出行,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城市交通的压力。杭州市也被英国广播公司旅游频道评为“全球8个提供最棒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之一”。

  三、农业产业。现代城市生态系统越来越高的不完全性,提出了实行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客观必要性。与此同时,农业是最明显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实践的“向大自然要效益”的各种有效做法值得人们注意:

  1、向太阳能和无机环境要效益。这是“绿化大地”提出的生态经济依据。其着眼点是提高太阳能和无机环境要素的利用率,使过去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自然能量和物质转化为可以被人们直接利用的自然能量和物质。其具体途径:一是外延的扩大,例如绿化荒山、植树种草;二是内涵的扩大,例如实行间作、套种。这一做法的核心是对自然能量和物质的“直接利用”,是挖掘生态系统新生产潜力的“开源”方面。

  2.向生态系统的循环转换要效益。这是“循环经济”提出的生态经济依据。其着眼点是努力提高已经获得的生物能和有机物质的利用效率。例如根据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组织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链”进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做法的核心是扩大对太阳能和自然界无机物质的“间接利用”和“深度利用”,是挖掘生态系统新生产潜力的“节流”方面。

  3.向生态系统的整体组合要效益。这是“产业结构凋整”提出的生态经济依据。其实质是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新安排和建立新的、更有效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一做法的核心是对一定太阳能和自然界无机物质的“重新配置利用”,是挖掘生态系统新生产潜力的“整体重组”方面等等。

  四、垃圾处理静脉产业。城市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需要处理消纳,它们又是“资源”,需要回收利用。当前在垃圾消纳和回收利用上都有增产和节能低碳的巨大潜力。就垃圾的消纳来看,目前世界和我国多采用“大型集中”的形式,其着眼点在于:它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与此同时,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小型分散”处理方式也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优点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我国的国情和全面取得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出发,在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大型集中”的形式规模大、效率高、其作用是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它也存在着以下弊端:它占地(特别是耕地)多、运输量大、污染集中强度排放危害重。加之又多使用柴油车蚝油更多,长途飘洒产生新的污染、选址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尖锐,与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也难适应,今天设在城郊荒野,明天就会座落在城市的中心难于处理等等。从而成了一种较高能耗、较高污染、较高碳排放的模式,与发展低碳城市的要求相抵触,这些方面的缺点需要改进。而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 的“小型分散”的处理方式在这些方面则有相对的优势。就已经见到的比较成熟的高科技小型生活垃圾消纳处理设备的情况看,首先,它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具有比较高的处理垃圾能力。同时,它具有源头处理就地消纳与小型分散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可以很少或不占用耕地,不用中转堆放,可以大量减少运输;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染数量小便于消释,也不产生长途运输产生的新污染;而且选址建设与当地居民和城市迅速发展规划变迁之间也不会造成尖锐的矛盾或留下隐患。由此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它也就成为一个具有较大优势的处理形式。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经济条件复杂的国家。“大型集中”的垃圾处理方式不能一概否定,而“小型分散”的处理形式则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和大力加强。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在“大型小型并举,小型分散为主”的基础上共同构成有我国特色的城市垃圾处理体系。如此将在实践中出现“大型集中设备引路、小型分散设备因地制宜遍地开花”的局面,这有可能是更为有利的选择。

  五、城市森林碳汇产业。当前人们对森林在改进城市生态中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把城市森林碳汇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还没有提上人们的议事日程。做研究工作有时是需要冒叫一声的。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曾经说过他在上海曾经“冒叫过一声”建立生态经济学,并一开始就指定我负责这一学科的研究和组织创建工作,至今30多年,生态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科学。今天发展林产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对森林的生态经济作用的认识也已经经历了四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即从开始时利用一根“立木”,到利用“全树”,又到利用“全林”,之后再认识到利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目前森林进入城市和积极发展森林碳汇的问题也已经列入人们的议程,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碳交易也越来越频繁。上个月我应邀在杭州市参加了太湖文化国际论坛,讨论“加强国际合作,共建生态文明”。世界一些国家的总统和政要参加,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大会讲话。我在会上也作了一个与今天内容相类似的发言并受到了重视。大会期间,也请国家有关方面对会议的碳排放做了核算,共计的碳排放量为99吨,同时也在井冈山地区植造了碳汇林15亩,实现了碳排放与吸收的碳中和。从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来看,城市森林碳汇作为低碳区域(低碳城市)的一个新兴重要产业出现,可能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编辑:SN099)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网购7日无理由退货将增加限制 运费自付
  • 体育世预赛附加赛-葡萄牙VS瑞典 法乌大战
  • 娱乐传崔永元正式离职央视 李咏:我也听说了
  • 财经人社部:望参保者自愿延长养老保险缴费
  • 科技智能家居:一个广阔的硬件创新市场
  • 博客副教授: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撒尿的苦衷
  • 读书五马进京:一马当先的高岗为何绝望自杀
  • 教育内地生香港死亡遭污蔑被骂蝗虫 国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