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毛乌素治沙基地:共建低碳循环能源产业

2013年10月31日17:15  新浪环保 微博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据了解,中国荒漠化土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00多亿元。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研究探索土地荒漠化治理新模式,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10月,记者随国际节能环保协会(IEEPA)李军洋秘书长带领的国际组织与政府部委考察团走进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探访了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这里曾经是广袤的大草原,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采矿等原因,沙化问题十分严重。“五十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六十年代滥垦乱牧闹开荒,七十年代沙逼人退无处藏,八十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九十年代人进沙退变了样。”这是乌审旗几十年治沙历程的真实写照。1984年,钱学森首次提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念和沙草产业的构想,他认为,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多年来,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在沙漠中实践着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用顽强的精神与沙漠进行不屈的抗争,创造了人进沙退、荒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

  著名作家肖亦农在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中曾对一位治沙英雄李京陆进行过浓墨重彩的描写。李京陆治沙在毛乌素是一个传奇,十多年来,他拖着一条幼时患小儿麻痹留下的残腿,在茫茫的大漠中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通过不断摸索,他总结了一套沙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乌审旗成立了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实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这一创新模式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环保机构的普遍关注,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示范项目”,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下,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为基础,进行高层次设计和定位,建立了国际生物质绿色低碳循环能源重点示范基地。基地的建立,将极大的促进项目在国际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及高效加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即“两头”(治沙产业和螺旋藻培育产业)带动“一个产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形成“碳循环经济”,最终将项目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示范效应的治沙及绿色能源生产和碳捕集利用的示范项目,进而形成一套全面的标准化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和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路线图,为今后在国内外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政府部门和环保机构的重视,特别是正式签约国际组织的基地共建合作,极大提振了李京陆早日实现产业化治沙梦想的信心。此次毛乌素之行,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治沙企业家,从他身上看到了智叟的慧心和愚公的恒心。

  中国约40%沙漠含水可治理 面临资金难题

  我国沙漠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治理的含水沙地、沙漠约占40%。内蒙古含水沙地、沙漠面积很大,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等都是全域含水的。而且沙有多高水有多高,浅的地方往下挖2到3公分可看到湿沙,即使在沙丘顶部,只需向下挖10到20公分,便可见到湿沙,这种条件对沙生植物种植生长是有利的。

  李京陆认为,人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以为治沙之路难于上青天,无异于愚公移山,但从自然条件和种植技术角度看,含水沙漠是完全可以得到治理的,这是提高我国沙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治理沙漠最根本的难题在于经济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去沙漠看看吧,当你一个人站在荒凉的沙漠思考时,很多问题就会想通了。”他意味深长地说。

  建设沙漠“绿色煤田” 实现治沙富民

  穿过盐碱地,经过一路的颠簸,考察团终于到了神秘的毛乌素,经过治理的沙漠上生长着沙柳、旱柳、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为广袤的毛乌素沙漠增添了一抹抹新绿,沉睡中的沙漠在阳光下是那么的安静祥和,此时的人们何曾想到这头巨兽在风起云涌苏醒时的狰狞恐怖。

  “我们在这片贫瘠的沙地上尝试种植过多种作物,都难以成活,”内蒙古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川指着大片沙柳对考察团说,“沙柳属于灌木,根系发达,可长达十几米,固沙作用非常明显。这种沙生灌木具有‘平茬复壮’的生长习性,每隔三至五年在冬季就得进行平茬,割去植物根部以上的枝条,来年就会长出更多的枝条。如果不对沙生灌木做平茬管护的话,长到六七年就会自然枯死,而且沙生灌木与褐煤具有相当的发热量,1.7吨沙生灌木发热量至少相当于1吨标准煤,这个特性表明,只要在沙漠中大规模种植沙柳,就能源源不断地产出生物质燃料。”

  听了陈玉川总经理的介绍,国务院参事、参事室原副主任蒋明麟,对治沙造林与能源供应的机制,提出国家应给予重视和支持,造福的不仅是沙漠绿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

  本次考察的项目,是由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下,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为基础,进行顶层设计定位,依托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家各部委职能司的支持力量,建立的国际生物质绿色低碳循环能源重点示范基地。基地在防治全球荒漠化的作用和意义方面,也得到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赞赏。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治沙为目的,利用沙生灌木平茬废弃物,进行直燃式发电的示范项目,为了实现企业与农牧民长期发展、合作共赢,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初步摸索出一条“龙头企业+生态能源林基地+农牧户”的沙区低碳发展新路。电厂通过租用农牧民荒沙地、雇佣农牧民种植沙生植物,收购农牧民灌木平茬废弃物,每年可发绿色电力2亿度,惠及5000多户家庭,带动7000余农牧民人均年增收逾万元,个人收入平均提高60%左右,激发了他们的种树治沙积极性。不仅如此,当地的土质也发生了改变,原来寸草不生的荒沙地随着沙柳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能种牧草,当地的畜牧养殖业也重新得到了发展,当地农牧民也从治沙和传统畜牧业发展中受益。几年来,国际生物质绿色低碳循环能源重点示范基地项目共绿化了约36万亩沙地,建设了沙漠的“绿色煤田”,实现了治沙富民与碳综合利用的有机结合,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典型事例,也引起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以及政府部委的高度重视,本次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的高层考察团就包括了国务院参事室、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农业部、环保部等有关职能司的主要领导。本项目所建立的绿色低碳能源循环发展模式,不仅符合经济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而且为项目所在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为建设和谐美好社会,树立了榜样。

  荒漠变绿洲 毛乌素生物多样性增加

  放眼望去,4万多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地已经很难见到大片的明沙,经过多年不懈的治理,过去的流动沙丘已经被绿茵茵的沙柳和旱柳覆盖,很多荒漠变成了绿洲。沙地上空不时有鸟儿飞过,记者望着湛蓝的天空,脚下踩着松软的沙子,聚焦金秋阳光下五彩斑斓的沙柳,沉醉于浩瀚沙海的雄浑与壮美,任凭微风轻抚,荡涤心灵。

  “快来看,这里有跳鼠的洞穴。”考察团同行的一位动物学专家、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SPA)孙全辉博士的新发现将大家吸引过去,他通过洞穴周围的瓜子小脚印判断出这是一个跳鼠的洞穴。孙全辉博士抬起头看着一群正飞往南方的大雁告诉记者,这里的鸟儿种类很丰富,有喜鹊、麻雀、百灵等。这位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动物学家在沿途还发现了天鹅、野鸭、野兔等动物,“毛乌素生物多样性在增加,说明沙地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孙全辉博士感慨地说。

  生物质烟气变废为宝 螺旋藻催生治沙产业链

  从毛乌素沙地归来,考察团参观了国际生物质绿色低碳循环能源重点示范基地的螺旋藻生产研发中心,毛乌素热电厂将发电排放的洁净烟气作用于螺旋藻的生产,替代传统养殖所用的碳酸氢钠和部分养料。实验证明,生物质烟气二氧化碳培养出的螺旋藻,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李京陆介绍说:“生产螺旋藻的传统方法是用小苏打,每生产一吨螺旋藻干粉需消耗8吨小苏打,而生产小苏打又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生物质能绿色低碳能源基地项目探索出一种新的生产螺旋藻方式,利用生物质发电产生的烟和灰,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种低碳发展的模式,将逐步打造成为中国及亚太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的螺旋藻产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有了螺旋藻产业支撑,将扭转电厂持续亏损的局面。”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关锐捷巡视员,对此给出建议:“在螺旋藻养殖产业上,应积极找到更好的市场方案,促进螺旋藻产业的迅速扩张。而对于螺旋藻冬季停产的问题,应该在如何利用电厂的余热和螺旋藻养殖大棚的改进上解决保温问题,延长螺旋藻养殖周期,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还应从最前端的治沙产业到末端的螺旋藻养殖上制定一套涵盖养殖、养护、运输等多方面的标准,建立一个标准化经济发展体制,从而带动更多的类似产业链稳定发展。”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找到了一条沙漠低碳经济的产业化治沙之路:造林治沙——获得生物质——新能源发电——生产螺旋藻——产生利润——反哺沙区群众造林抚育——扩大生态建设和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

  加快顶层设计破解亏损难题 助力实现治沙梦

  李京陆以生物质发电拉动沙漠绿化,打破了长久以来中国企业在生态领域的沉默,他利用生物质培育螺旋藻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破解了沙产业盈利难题。然而由于沙生植物等原料收采半径大,运输费用、人工成本高,以及“政策性亏损”,企业几年来累计亏损约2.25亿元,如果现有产业治沙的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将严重打击企业治沙的积极性,“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这一利国利民,减轻国家重大负担的产业模式亦将不堪重负,使得“财政治沙——产业治沙——资本治沙”的新局面难以形成。针对这一情况,考察团成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白津夫局长表示,要就关键问题尽快形成研究分析报告,重点予以解决,为将来大规模推广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国际生物质绿色低碳循环能源重点示范基地的模式是一种产业良性循环模式,以生物质能源发电拉动产业治沙,促进沙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质能源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烟又为螺旋藻生产创造条件,进行碳的综合利用,并以螺旋藻作为基础营养品的普及为龙头,进而形成生态健康营养产业,这种以两个产业(治沙产业和生态营养产业)和一个核心(绿色低碳能源)形成的循环体系,是经过产业链关联优化后沙区绿色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和复制。”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秘书长李军洋说,“治沙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我们将针对国际生物质绿色低碳循环能源重点示范基地项目加快顶层设计,会同各部门,形成合力,将产业化治沙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切实帮助治沙企业解决困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拉动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共建美丽中国。”

  国家工信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李国斌司长说,国际生物质绿色低碳循环能源重点示范基地项目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也为我国其他行业及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

  毛乌素的治沙之路依然漫长,建设“绿色乌审旗”任重道远。此次毛乌素沙地之行让记者看到了在这片贫瘠的沙漠上,盛开出了人类的文明之花。沙漠因绿色而消失,地球因绿色而美丽,愿毛乌素“绿色煤田”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造福百姓,让毛乌素沙漠永远留在乌审儿女的记忆里。

(编辑:SN099)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西警察酒后枪杀怀孕店主一枪爆头
  • 体育国锦赛-丁俊晖6-3艾伯顿 晋级4强 视频
  • 娱乐曝刘德华求名医生二胎 妻孕15周急安胎
  • 财经专家谈养老金并轨:待遇降低的改革难推行
  • 科技Nexus 5悄然上市:黑色16GB版已售罄
  • 博客美国允许食物中有老鼠毛或昆虫碎片
  • 读书揭秘:毛泽东最后十年只住游泳池
  • 教育农民工VS公务员:话语影响力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