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我家用太阳能电热水器也能加5分啊?”
“我家种的花稍微少了点,不到10盆也能加分吗?”
自从东平巷社区本月7日的社区低碳家庭表彰结束后,社区又陆续接到了30多户居民提交的达标户申请表。他们申请的,是东平巷社区首创的“标准化”低碳家庭。
去年,央视播了东平巷社区一些家庭低碳生活搞得好的消息,引起了居民们很大的震动。当天,家住解放路213号的贾灿园就拆了一把旧伞面,制成了环保袋,寻到社区杜主任,问:“这属不属于低碳?”
类似的有趣问题接踵而来,引起了杜主任的思考:居民低碳生活的潜能很大,如何更有效地发掘?她的设想是,出台一个家庭低碳生活标准,使低碳有章可循,也能更激发居民的积极性。
这一想法得到了区科协和湖滨街道的大力支持,成为区与街道立项的一个科研课题。可是一旦要订出标准,却发现没有前例可依,于是社区多次召开“诸葛亮会”,向居民广发征集低碳生活的金点子,一年中共征集到了700多项。
同时社区聘请杭州市科技馆的专家评估这些点子在低碳生活上的实效,经几次筛选,最后从中选出了“家用电器类”、“生活类”、“用水用气类”“交通出行类”、“创新类”五大类22项,共计110分。分一类、二类、三类低碳达标户,分值分别为95分、90分、85分。流程是:自己申报,由市专家、街道城管科、社工、居民——民间专家组成的社区低碳达标评定小组评定后,就得到了此殊荣。
标准源于民间,只要努力一下就能做到,如家庭养10盆以上花草得5分、一周吃一次素食得5分、换一只节能锅得5分等。有了这样具体的标准,社区居民低碳生活就可操作。家住四楼的王录英一家,在四楼五楼的楼梯上和家中共种了一百多盆花,光是种花一项就打了六十分。看看达标的分值还差几分,她就花了410元钱买了一只节能锅,还用一株长青藤当窗帘,得了创新分,昨天终于成为达标户,在门楣上钉上了荣誉牌。
自从15户家庭门上贴上了达标标志后,不少邻居都到达标户家中去取经,不少居民看后说:“这些标准做起来不难。”当即就有五十多户家庭回家后效仿,并领取了达标户的申报表。
本报记者 黄敏
本报通讯员 丁春早 郑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