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候谈判天津会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9日05:09  南方都市报

  南都讯 见习记者娜迪娅 实习生 陈佳 发自天津 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今日即将结束,被称为核心谈判的《京都议定书》之下的进一步承诺问题工作组(以下简称K P工作组)谈判似乎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昨日下午举行的KP工作组全体会议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立场依然分歧巨大。

  中日两国代表针锋相对

  KP工作组全体会议于昨日下午4时30分举行,各国谈判代表分别陈述现阶段谈判进展与所持立场。

  日本谈判代表在发言中明确表示,日本不承认《京都议定书》在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继续有效,“我们寻求建立一个单轨的、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包括在内的新协议。”

  “一些国家想要扼杀《京都议定书》,扼杀双轨制谈判!”中国代表立即对日本的发言作出回应,“怎么连以自己城市命名的协议都抛弃!我们感到非常失望。”随后,中国代表表明了中方立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谈判必须在这两个轨道下展开,不允许任何缔约方尝试以不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责任的新条文替换之。”

  发达国家中仅挪威作出二期承诺

  在昨日的全体会议上,挪威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明确作出《京都议定书》二期减排指标承诺的国家。挪威谈判代表说:“挪威向来对于《京都议定书》态度友好,我们已经承诺减排30%,将来有可能提高到40%。”

  巴西代表对挪威的表态立即表示了赞赏:“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发达国家表现出他们的领导作用,而挪威的发言正是其领导力的表现。但除挪威外,其他发达国家所提出的条款无一与2012年后的减排承诺相关。他们没有承担起他们应承担的责任。”

  正如巴西代表所说,除挪威外,其他发达国家的发言皆顾左右而言他。新西兰表示要谈第二承诺期,就要先讨论法律相关问题。澳大利亚则认为,《京都议定书》是对于发达国家减排事宜的规定,应该由发达国家来制定其中的规则。欧盟态度较为温和,表示应该坚持双轨谈判,赞成继续第二承诺期,但要求不要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区分开来。日本则更是直接提出了抛弃《京都议定书》的立场。

  碳关税南北对话机制有望建立

  尽管减排指标等核心问题谈判未有实质进展,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关税相关谈判似乎可见一丝曙光。

  “我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有可能建立起这个碳关税的双向对话机制的。”在昨日上午11时举行的《京都议定书》下“可能性结果”会议后,中方谈判代表、外交部条约法律司二等秘书周丞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相较于《京都议定书》之下其他联络小组关于核心争议问题的谈判,“可能性结果”小组关于建立一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碳关税双向对话机制”的谈判气氛显得甚为轻松。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一个讲求速度的时代,希望我们双方提供的选项能够尽快结束热恋、喜结连理,并收获爱情的结晶。”沙特阿拉伯谈判代表的发言引起会场各国代表的一阵阵笑声。

  在关于碳关税问题的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提供了供谈判讨论的两个可能性选项,发展中国家要求结束由发达国家单边规定碳关税的现行方法,尽快建立一个多边双向的谈判机制;而发达国家则认为,现有的通报已经能够处理好碳关税相关问题,不用建立新的双向谈判论坛。

  周丞表示:“我认为发达国家是能够同意建立这样一个机制的,只是他们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应该是需要他们的政治领导人来作出这个最终决定。”

  观察

  拿中国做挡箭牌,美国到底怎么了

  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分歧仍然是“谬之千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但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方,必须作出与发达国家一致的“可比性的努力”。

  美国的理由经不起推敲

  根据《公约》与《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转移相关技术。资金与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两个重要部分,一直是谈判的焦点。

  美国谈判代表团团长乔纳森·潘兴对中国媒体坦言,美国在谈判进程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分类、减排援助资金规模、减排援助资金监督机制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机制等诸多方面,与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很大分歧,同时他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减排义务。

  “一个根本的分歧在于美国并不认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果有区别的话,在美国看来,应该是你们发展中国家内部要有区别。比如,中国、印度要和坦桑尼亚、乌干达有区别;但是,中国、印度和美国不要有太大的区别,或者说不要有太本质性的区别,这是一个最根本的理念上的差距。”与会代表、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说。

  美国的理由是,《公约》签署已近20年,要考虑到1990年以来世界的变化。比如,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事实上,美国的理由经不起丝毫的推敲。

  美国试图通过指责中国来转移视线

  6日,一封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美国是否能与中国做出相当的努力?》——— 致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的公开信,对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和行动做了比较。公开信指出,美国依然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未能建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立法,承诺的减排量相当无力,到2020年仅仅比1990年减排3%-4%。更有甚者,在美国国内的失败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关注的时候,它还试图通过指责中国来转移大众视线。

  显然,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至少要做出与中国相当的努力,而不是继续利用中国作为其不行动的借口。

  南都记者龙金光 实习生 陈佳 发自天津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气候谈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