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实习记者解保童 ■摄/本报记者王勇博
8日,本报报道滹沱河林场柏棠分场一千余棵柳树枯死,原因不明。昨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两名农林专家到林场现场调查后,排除人为破坏的可能,柳树枯死系极端异常天气所致。
排除病虫害及药物原因
近日,本报报道刊发后,一位鹿泉村民打来电话称,柳树集体死亡很像是喷洒了一种名为草甘膦的农药。这种农药喷洒后,树木便会短时间枯死。为了查 明柳树枯死的原因,记者联系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业务科科长宣立锋、农业科学研究员刘国胜。昨日,两位农林学专家随记者来到滹沱河林场柏棠分场。
刘国胜研究员仔细观察后,否定了病虫害和药物原因。“如果是病虫害,柳树不会这么短时间内集体死亡。如果是喷药所致,树下的杂草为何没有死?”
随后,滹沱河林场场长邵志业及副场长王振文也赶来现场,他们向专家反映的情况更证实了这一说法。他们表示这些树从8月份开始干枯,树叶先是发黄、变干,然后凋落。“如果喷洒了草甘膦,会直接变干、枯死,不会有发黄这一过程。”刘国胜说。
柳树根系太短 容易缺水
随后,宣立峰科长推倒一棵碗口粗的枯死柳树,发现这棵树根系很短。刘国胜仔细观察根系及周围土壤后告诉记者:“这儿的土壤浅层全是沙土,保水作 用差,柳树的根系没有伸展开来,全靠浇灌的水生存。”他进一步解释,这里的柳树高大,根系不发达,一旦出现严寒、干旱状况,就会迅速死亡。
邵志业向专家反映,这里地下20米均是沙土,周围有水井,每年为这片柳树林浇6次水。“但是暑天热的时候,水井水位下降得快,很多时候浇着浇着,水泵就抽不上水了。”王振文说。
刘国胜推断,去年石市遭遇过大雪,今年8月份又遭遇酷热,这些树木处在极度“干渴”状态,一旦补水不足就会发生集体“暴毙”。
林场将改种耐旱刺槐
据了解,这块林地属于生态林,树苗由石市滹沱河综合整治指挥部下发栽种。树种为旱柳,当初选用该树种是为了美观。刘国胜研究员对林场给予了现场指导,该地不宜种柳树,建议改种耐旱的刺槐,并注意控制树干的高度,避免其长得过高,蒸发过多水分。
邵志业场长表示,将按照专家意见于11月底进行栽种,并同柏棠分场场长刘军喜商定降低树木密度,进一步加强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