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讯 12月13日,在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高峰论坛上,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作了题为《让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列举了三个案例,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协调机制进行阐述。在协调两者平衡基础上,沈晗耀说应运用政策工具和社会机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来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
案例一:青藏铁路的生态环境保护
沈晗耀说,从长远看,青藏铁路的修建,不仅不会破坏环境,反而对青藏高原大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大环境来说,青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而修建铁路所影响的范围最多仅在线路两侧各500米内,青藏铁路全线也不过1000平方公里,而且呈线状分布,可以说修建青藏铁路不会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大环境产生影响;从小环境来说,修建这样的大型工程, 肯定会在工地范围内,对当地局部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一开始设计青藏铁路,就已经把维护生态和环境保护作为一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青藏铁路大部分是沿青藏公路走行,基本上没有新开辟通道,而且设计方案中还采取了一系列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这就把对高原生态的扰动降到了最低程度。
铁路的建设,可以将西北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通过经济、便捷的通道运进西藏,满足西藏对能源的需求,从而为西藏改变能源结构、制止盲目砍伐森林草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西藏缺乏煤炭资源,人均产煤量只有6公斤,通过青藏公路运进区内的煤炭成本非常高,每吨达600多元,而在西宁,这一价格仅为160至200元。昂贵的煤价,造成了能源结构的极度不合理。目前农、牧区的主要生活能源为木材和畜粪,在线路所经的藏北地区,居民主要靠砍伐坡地生长的爬地松作燃料,而低矮的爬地松往往需要几十年的生长期,这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破坏作用。
案例二:拉闸限电——被扭曲的节能减排
沈晗耀说,中国政府承诺,2010年年底前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较2005年水平降低20%。按照国务院规定,2010年12月15日是“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上报的大限之日,
某些地方政府为完成减排目标,实行定量供电,关闭燃煤发电厂,拉闸限电,限制向工厂和居民供应电量。
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拉闸限电,导致柴油需求人为“被旺盛”,加剧了柴油供应紧张。2010年10月以来,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的监测显示,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合肥等大城市出现了柴油紧张局面,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柴油荒”,致使各地纷纷出现数千辆重型货车绵延几十公里堵在公路上,排队加油的现象。地方政府拉闸限电的行为迫使制造企业选择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以供应工厂生产所需用电。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增加了环境污染,因为小型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和污染排放控制大大低于大型火电厂的标准。
案例三: “良心咖啡”的生态效益
沈晗耀说,环保组织“国际保护协会”发现,居住在墨西哥恰帕斯省原始森林的当地土著居民长期通过砍伐森林获取收入,维持基本的生活。墨西哥的原始森林是全球所剩不多的几处之一,原始森林对全球碳循环、全球生态系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本身有巨大意义。国际环保组织说服当地居民停止砍伐森林的活动,作为条件之一,他们向当地居民提供咖啡豆的种子和种植培训,并且承诺以合理价格收购这些咖啡豆。星巴克参与了这个“咖啡及农民平等计划”,购买大量咖啡。
按照这个计划,农民承诺在不损害环境的条件下种植高质量的咖啡,计划则保证善待农民,保证付给他们合理的工资。当星巴克和“国际保护协会”合作,帮助墨西哥恰帕斯省的农民在种植上等咖啡豆的同时,保护好这个地方著名的云雾森林。咖啡及农民平等计划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个计划已经持续了十年。
国家环保组织推行的“良心咖啡”计划,通过帮助当地居民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森林被砍伐,取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在经济发展上,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反补环境保护,构建全社会范围内的补偿机制让环境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