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数量每年保持6.71%增长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0日18:25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宁12月10日电 (记者 吴光于)世界濒危物种普氏原羚近年来数量有所增长。目前,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数量每年保持着6.71%的平均增长率。

  普氏原羚又称中华对角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数量锐减

  19世纪末,普氏原羚由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发现。

  “上世纪50年代,我们草场周围有成群结队的普氏原羚,现在很难见到了……”青海湖湖东藏族牧民南加说。

  上世纪60至70年代,人们大量猎杀普氏原羚,以弥补食物匮乏,造成普氏原羚种群数量骤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草原牧业快速发展和青海湖地区农业生产扩张,普氏原羚栖息地被进一步压缩。农业大量用水加剧了草场干旱和沙漠化程度。

  上世纪90年代,青海湖地区草场承包到户政策促使牧民大面积使用网围栏,普氏原羚赖以生存的草场再次被人为分割,栖息地进一步破碎。牲畜与普氏原羚争夺食物。普氏原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1996年,普氏原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级物种,2008年被列为濒危级。1998年中国濒危动物兽类红皮书中,将普氏原羚评定为极危级动物。2000年,国家林业局将普氏原羚列入《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急需拯救的野生动物行列。

  各界携手保护

  青海省林业局副局长郑杰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省有关部门致力普氏原羚的保护,通过“严打”和收缴枪支,基本杜绝了盗猎行为;配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在青海湖地区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

  2007年起,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支持下,保护国际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青海省林业局共同实施“青海与四川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在青海湖地区针对普氏原羚开展一系列保护工作。

  南加家在青海湖湖东共和县美乃海村,上世纪90年代起,从事环青海湖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近年来,他收养、救助了6只普氏原羚和3只藏原羚。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牧民自发组成监测巡护队,骑摩托车开展监测巡护。

  为了支持他们的行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帮助修建了监测站和牧民活动室。

  “青海与四川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项目实施以来,南加从“社区保护基金”获得2万元小额赠款,主要用于实地监测巡护、降低围栏和拆除刺丝等行动。

  在“青海与四川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项目支持下,青海湖畔的刚察县森林公安局、湖东种羊场、青海湖农场一分场、海晏县森林公安分局与周边社区签署普氏原羚保护协议。

  6个社区监测巡护队建立以来,通过拆除围栏刺丝、降低围栏高度、开展日常监测巡护等措施,14万公顷草场得到有效保护。

  在各界努力下,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数量有所增加。最新野外调查表明,目前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只。

  保护任重道远

  虽然普氏原羚近年数量呈增长趋势,但专家认为,这一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护生物学讲师、动物学博士王大军指出,由于牧场围栏、狼害、饮水困难、过度放牧、极端天气等因素依旧存在,导致普氏原羚的生存状况堪忧。“普氏原羚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从极度濒危级降为濒危级,仅仅是因为更多的野外研究更新了这个物种的种群和栖息地信息,并非该物种的威胁状况获得了改观。”王大军说。

  “牧场网围栏依然是普氏原羚生存的最大威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保护生物学博士生刘佳子说,“我们在调查中多次发现被围栏刺丝挂死的普氏原羚。围栏还阻碍了它们的迁徙,影响了它们在发情期的正常行为,增加了它们被狼捕食的风险。”

  “青海湖周围的大草场容纳不下包括普氏原羚和老百姓的牛羊在内的所有动物。如果要让它们在这里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建立平衡的生态。”环保人士吕植说。

  青海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巩爱岐坦言,“上世纪为了解决牧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政府在青海湖地区实施牧场网围栏政策,并没有将野生动物的生存发展考虑在内。”

  “保护普氏原羚,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青海省林业局副局长郑杰说,“目前,仅依靠小项目的实施,还不足以解决普氏原羚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各政府部门之间应当增强沟通,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通过一个整体项目推进这个工作。”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华对角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