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半个世纪治沙教训:经济政策等人为因素不容忽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11:11  第一财经日报 [ 微博 ]

  沙患中国

  作者 章轲

  新年第一天,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就是有关荒漠化和沙化问题的。“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荒漠化发生率居于高位。”沙患和水患并称中华民族两大心腹之患。我国有4亿人口常年受到风沙危害。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心情沉重地说:“土地荒漠化、沙化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祝列克公布了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虽然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十二五”治沙路径

  土地荒漠化被喻为“地球癌症”。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近3600万平方公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呈扩展态势。

  国家林业局局长、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组长贾治邦认为,防沙治沙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依法治沙、科学治沙、综合治沙。

  2002年,我国出台了《防沙治沙法》,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关于防沙治沙的法律,其中有关条款明确规定把组织领导地方防沙治沙的责任落在当地政府肩上。

  2009年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9)29号文,转发了国家林业局、发改委、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七部门《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的通知》(下称《考核办法》),这是我国政府在新形势下为加强防沙治沙工作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

  “谁的孩子谁抱走。”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说,《考核办法》明确了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具体责任。比如在省级政府的责任方面,“资金投入情况”的内容规定:“省级政府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增加防沙治沙资金投入。”这一条做到了,就能够加分,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增加防沙治沙资金”,如果增加的是生态资金、林业资金、草原资金或者别的什么资金,那就不能给分。

  王信建称,今年上半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将依照《考核办法》对各地防沙治沙情况进行考核。

  在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祝列克说,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要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和增加13亿立方米的蓄积量。目前,我国在173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中,有53万平方公里是可以治理的,其中一半以上可以用于植树造林。

  他透露,国家林业局将向全国人大建议,将这两项目标纳入国家对各级人民政府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十二五”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不过,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表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还很大,防治的任务很重。

  刘拓表示:“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这是治沙面临的最主要困难之一。据介绍,我国实行的集中连片重点治理,只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属于集中连片、集中投入的,但京津风沙源也只占全国沙化土地的1/17。

  对此,祝列克表示,在财政投入方面,“十二五”将会比“十一五”有大幅度的增加。他举例说,前不久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中央政府将投入2000多亿元。国家还将增加科技投入,特别是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将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刘拓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严格实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措施,将按照生态建设的自然规律,布置好整个防沙治沙的工程布局,能封则封,能治则治,甚至亦荒则荒,亦林则林,亦草则草。

  而在政策创新方面,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海山指出,解决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是政府调整牧区经济发展政策。

  他建议,通过实行股份制,实现牧民的合作,建立现代游牧制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恢复地表的枯草层;恢复原住牧民经营管理保护草原的主体地位;政府由开发草原的“老板”转变为草原的“卫士”。而牧区政府的财政问题应由国家承担。国家应当建立草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据4日公布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推进沙区林权制度改革,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民勤与阿拉善的故事

  甘肃民勤和内蒙古阿拉善是《第一财经日报》自创办以来就始终关注的两个荒漠化和沙化最严重的地方。

  2010年年底,记者在阿拉善左旗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沙化情况仍十分严重。阿拉善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我国沙尘暴的北方路径和西北路径均通过阿拉善地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草地上开一块地架起蒙古包,割下来的草就能装上一车。那时候,骆驼趴在地上,动一动脖子,周围的草就够吃上一天。

  而如今,举办一个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盛会“那达慕”,活动场地竟然找不到一块草地,只能在沙漠中进行。参加比赛的马匹,不得已都换成了骆驼。

  随着荒漠化和沙化的加剧,阿拉善草原上人越来越多,树和草越来越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调查显示,阿拉善目前的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贫乏,数量稀少,结构简单和营养极少,并随水量减少,植物种类、密度、盖度和质量不断锐减。草场每年以2.6万亩的速率递减。

  梭梭树,这是干旱荒漠区“绿色生产线”的主体,既是重要的草场资源,也是天然的生态屏障。在防风固沙、改良沙区土壤、改善区域环境、维护荒漠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据兰州大学“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遥感调查项目”课题组的调查,上世纪70年代以前,阿拉善所在的乌兰布和沙漠地区梭梭林分布广泛而且密集,“人畜入内即不易被发现,不似现今这样的高通视度”。调查显示,目前乌兰布和沙漠盖度超过20%的梭梭密林不足其中梭梭林总面积的12%,梭梭林总体生态质量不高。

  近年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大自然保护协会配合当地政府实施梭梭林保护行动计划、替代能源项目和节水项目。但收效尚不明显。

  民勤是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连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近20年间,由于石羊河上游的垦区拦蓄引水,气候趋于干旱,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为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这里一度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

  但长期研究草原问题的海山教授告诉记者,全国荒漠化土地80%发生在牧区,占牧区草原面积的70%,而且呈加速退化趋势。

  半个世纪的治沙教训

  “谁要是把沙子治住了,我们就给他修个庙!”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深受沙害的河北冀西群众就主动要求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据王信建介绍,1949年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省正定县设立了冀西沙荒造林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由林垦部领导),重点治理由于河流改道形成的53万亩沙荒地。这可能是新政权成立的首个治沙机构。

  1978年11月25日,中央政府作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简称“三北工程”)的重大战略性决策。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的目的。

  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大型生态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现在回过头去看,如果没有30年前启动的这个战略性的大工程,我国的沙化土地就难以在1999年~2004年间,实现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也将因生态环境恶劣而受到严重影响。”王信建说。

  但在治沙的同时,由于过度放牧、滥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的形势仍十分严峻。“荒漠化地区植被总体上仍处于初步恢复阶段,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稳定性、抗逆性较差,极易反弹、退化。”祝列克说。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川西北、塔里木河下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全国还有31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大小兴安岭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的侵袭,使来自东南方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此涡旋,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营造了适宜的农牧业生产环境,庇护了全国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的草原,是我国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但真实的情况令人担忧。去年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的《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称,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可采过熟林资源由开发初期的4.6亿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0.21亿立方米,已经到了无木可采的地步。

  但为维持林区财政收入和职工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部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中龄林也被列入采伐指标。上述规划称:“涸泽而渔式的采伐再不停止,大小兴安岭林区将会名存实亡。”

  国家林业局的调查显示,与开发初期相比,大小兴安岭林区林缘向北退缩了10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多年冻土退缩,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沙化加剧,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除了过度放牧、滥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气候因素外,海山教授认为,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另一大因素可能是来自政策方面的。

  海山在牧区调查发现,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五配套”(网围栏、棚圈、机井、高产饲料地和青储窖)在牧区推广,每户开垦20亩高产饲料地。到2003年,锡林郭勒盟高产饲料地面积达到67万多亩,整个草原形成了无数斑点状沙源地;草场被网围栏分割,使草原永远失去了牧草种子和微量元素在区域间的调剂和平衡机制,草原整体出现退化;“矿业兴旗”、大量抽取排放地下水造成草场盐碱化,车辆碾压草场,大量松散堆积物、矿渣造成草原污染和沙化。

  海山认为,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然因素,更不是牲畜和牧民造成的超载过牧,而是“定牧”、搂发菜、挖药材、推广高产饲料地、滥采乱挖矿产资源,以及牧区经济政策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也不同意荒漠化和沙化是自然所为的观点。他认为,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也可以说,沙漠化主要是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特别是最近一个多世纪。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荒漠化 沙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