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大连又梦魇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鲍小东
如果不是今年“7·16”大火的提醒,人们或许会淡忘2010年今日的“7·16”输油管线爆炸事故。那场一年前发生的震惊全国的爆炸事故给这座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留下了什么?
又是“7·16”,还是中石油,仍是大连。2011年7月16日14时20分左右,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厂区发生火灾。
2010年此日的18时10分,中石油大连保税区输油管爆炸起火,致1500吨原油入海,创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
本次大连火灾的根本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而2010年的事故至今尚无最终调查结论。大连市政府一名官员称,因中央调查组至今尚无结论,故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
不安的大连
7月16日晚,家住大连的网友阿英在新浪微博上说,大连曾是我的骄傲,但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淡了。
此前几个小时,她打电话给她的闺密求证火灾情况,因闺密的老公是消防队员。果然,闺密的老公于14:30左右被急召回队,临走时只说了句“出大事了”。
发生火灾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厂区位于大连市东北部,附近有多家大型企业。距出事地点不足3公里处即为大连市甘井子区居民密集区域。厂区附近村民向媒体爆料,2008年,该厂区也发生过类似事故,但未见媒体报道。
5小时后,火被扑灭了。据消防队员称,火灾中,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一名科长不幸遇难,2010年“7·16”逝去的则是一名年轻的消防员。
2010年那场发生在大连市大孤山新港码头的大火,经2380余名消防官兵、l5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才被基本扑灭。
事后,辽宁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苗国典、辽宁消防总队参谋长李红旗在《武警学院学报》上载文称,这是一起罕见的特大化工单位火灾,陆地火场面积6万余平方米,码头海面火场面积1万多平方米,火焰高达几十米。
更为严峻的是,新港码头的罐区还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危险化学品等。这些危险化学品一旦发生爆炸燃烧,将威胁整个大连的安全。
在外地人眼中,大连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有着浪漫的海滨和泳场,但大连也是重化工基地。上世纪90年代,大连曾试图打造“北方香港”,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引进金融服务业,但2004年左右复兴重化工业。“十二五”期间,重化工业仍为大连发展重心。
现在,大连是中国重要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和商业储库。地表、地下的输油管道密集,上百家石化工厂布局在库区附近。
如此高危之地接二连三地发生火灾和爆炸,一次次地考验着大连人民。继2010年“7·16”事故之后,10月24日,原发生火灾的储油罐再次发生火灾,12月15日晚6点,大连新港鑫湾宾馆失火,3人遇难,这家宾馆距离中石油储油罐区约30米。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称,国际上也存在石油化工企业集中布局的做法,但太过集中,会存在环境容量问题。大连周边集中布局的化工企业对大连的城市安全肯定有威胁,但事故概率有多大呢?“坐飞机也有危险,但不能因有危险就不坐飞机了。我们要用工程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政府信息要公开。”
2010年“7·16”事故发生后,大连市政府对全市化工企业布局重新论证、调整,加强防范。在长兴岛这个新兴的化工基地,规划的调整有时几天就进行一次。
危险的海产品
但因牵涉各方利益信息公开难度更大,并导致民间猜测纷纭。
就在2011年6月29日,《半岛晨报》报道,十天内,大连先后有三人因食海麻线中毒,造成一死一伤一病危。大连市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董志扬称,这些海麻线可能受到了某种毒素的污染。他推测,目前是河豚鱼产卵的季节,很有可能是河豚鱼卵附着在海麻线上。
海麻线,学名萱藻,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极高,生于中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也生长在高潮带石沼中和低潮带岩礁上。
渔业集团“獐子岛”有一处贝类净化工厂也在污染严重的金石滩,从事故发生到2011年6月份,“獐子岛”停用附近海水生产加工,而是从安全区域运水生产,每趟运水成本是11200元,每日至少两次。
该公司标准与质量中心总监王云称,之前政府和企业的检测结果都显示水质达到二三类水质标准,但该公司的生产要求是一类水质标准。
还有一家研究机构通过对一处海珍品种苗保护区研究发现,种苗亦受影响。“獐子岛”也在事故发生后,停止了与污染区域的苗种养殖厂合作,至今尚未恢复。
消油剂“后遗症”
2011年6月30日,在中石油大连保税区的工作船码头上,记者看到,中石油海上应急小组的工作人员正用130度高温的水压枪冲洗岸壁上的油迹,这可能是2010年事故唯一遗留至今的油迹。
2011年6月4日以来,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于每个周末都组织志愿者在受污染的海岸线进行清理与调查,也未发现油污遗留。
但这并不意味着2010年事故的影响完全消弭了。2010年清污的方式是:发动人海战术,回收溢油;中后期的油膜,以及海滩、岩礁的污染都使用消油剂清除。
辽宁省海事局工作人员管永义、韩俊松在反思“7·16”事故海上清污行动时称,本次清污行动暴露出我国溢油清污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到了清污行动中后期,对于较薄油膜,只能采用喷洒消油剂的方法进行分散,效果不理想。
消油剂副作用明显,当其和原油作用后结成小颗粒,沉入海底,而在没有微生物、没有氧气的海底,它们难以降解,之后通过海产品影响人体。
大连市某研究院院长称,消油剂分为一代和二代,但在国内,基本上都是一代,其产生的二次污染更为严重。至于本次消油剂的实际用量则不得而知。
“石油里的烃类成分在海水里长期浸泡,乳化后产生新的化合物,而且烃类成分降解速度相当慢,因此,石油污染将会持续多年。”我国近海环境研究专家赵章元说,“烃分多种,有的可以致癌,如多环芳香烃等。”2010年,赵章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溢油事件对生态的影响将持续10年以上。
更为糟糕的是,使用消油剂后的生态修复则更为困难。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有4种:用沙子覆盖海底;往海底注入氧化剂,使其降解;把海泥打捞起来处理;使用对环境无害的生物制剂,使其降解等。
大连市政府也意识到了消油剂使用后产生的二次污染。据一家生态环境科技公司负责人透露,现有几家公司正在做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但大连市政府并不马上给予经费支持,“只有你的生物制剂的清污效果比大自然的自净能力还要强,大连市政府才会支付研究经费。至于将来是否进行生态修复,是否采用这些方法,采用哪家,均不得而知”。
模糊的赔偿
将来是否进行生态修复,中石油的赔偿金额则为关键因素。但官方至今尚未公布这一数据。
此前有媒体通过各自的途径获得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是,中石油赔偿5亿元,并正式启动位于长兴岛的2000万吨炼油项目和百万吨乙烯项目。仅2000万吨炼油项目上马后,其产值预计将占大连市GDP的1/3。但事故后续的赔偿工作将由大连市政府承担。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大连市人民政府于3月21日召开的第40次市长办公会议纪要显示,相关区政府(管委会)为渔业补偿工作主体。
会议要求对渔业损失赔偿总额不超过87610.55万元。金州新区、甘井子区补偿资金采取市、区共同分担的原则,其中,金州新区的补偿资金由市财政承担50%,区财政承担50%,甘井子区的补偿资金市财政承担40%,区财政承担60%。中山区、旅顺口区、高新园区和保税区所需资金全部由各区解决,其他市区南部海域补偿资金由市财政承担。
不过,大连市政府一名官员称,此补偿资金不可能由地方财政支付,肯定由中石油承担。
而中石油与大连市政府的赔偿细节一直未予公布,渔业的赔偿仍未落幕。
渔业赔偿方案几经调整。大连市金沙滩河嘴村主任邵德善称,最新的补偿方案获得大多数渔民同意,只有搞“底插”(海产品的海底养殖方式)的不满意,因补偿金额和实际损失差距太大。
“底插”养殖的皆为多年生海产品,如鲍鱼的生长周期为6年,海参、海胆5年,夏夷贝4年等等。在河嘴村,养殖最多的是海参,占总产值的80%。故损失也是周期性的。但赔偿只赔一年的损失。
7月4日一大早,有水产公司上门收购海胆,养殖户李亚松下海采捕,但因太瘦了,水产公司放弃收购。他推测海胆较瘦的原因可能是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因溢油事件而断裂。每年七八月份正是藻类繁殖期,它们要附着在岩礁上繁殖,但溢油事件导致当年藻类几乎绝收。而正常年份,河嘴村全村采摘野生海藻的收入可达两三百万元。
李亚松的养殖场在正常年份,年产值达两三千万元,但2010年仅为500万元,只够种苗和人工费用。他预计2011年的情况与2010年相近。
数天前,同村的养殖户邵麟前往大连市海洋渔业局咨询养殖事宜,海洋渔业局则建议他少投放海参,因海参对水质要求很高。所以他只投放了八九十万元的海参,另投放了200万元的夏夷贝,因2010年溢油事故中,夏夷贝死亡较少。而河嘴村其他养殖户均没投放海参,只投放夏夷贝。
但让邵麟仍不安的是,就在6月底,台风过后,海面出现一块块的红色油花,他立即致电环保部门前来调查。他估计是海浪冲刷岩礁,使得2010年残留在岩礁缝隙里的石油漂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