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海洋生态频遭破坏应严控海岸房地产开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6日09:48  正义网-检察日报

  近日正在热映的法国纪录大片《海洋》,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如天堂般纯洁的水母,跃出海面在空中翻转舞动的海豚,身形庞大却游姿优雅的鲸群……在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镜头中,海洋中每一种生命的美都让在陆地居住的人类叹为观止。但唯美不是《海洋》唯一的语言,大量废水等垃圾的排入对海洋的污染,人类肆虐的捕捞对海洋生命的杀戮,无不让人感到美丽背后的沉重。

  《海洋》从一个小男孩对大海的凝望和思索开始。画外音缓缓道来:该怎样对一个孩子解释,海洋是什么?

  曾经,人们以为海洋是自我修复、可再生的庞大资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之而来的是数个世纪不计后果的掠夺。人类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一场看不见的危机正在发生。

  “死亡之墙”

  渔民把数百张刺网聚在一起,一个能够延伸达80公里的网墙成了所有海洋生物的噩梦。据不完全估计,每年在太平洋地区,这样的流网能使1.5万只海豚、70万只海鸟以及无数海龟、鲨鱼和其他鱼类死亡。渔民在拉扯收网的过程中,个别脱落的网线可能达数里长,成为名副其实的“鬼网”。尽管已全球禁用,但偷猎者们并不在乎。

  过度捕捞带来的后果就是破坏了生物遗传多样性。这不仅仅只是失去某种原材料的供应那么简单,当地球上所有居住者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时候,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必将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海洋垃圾

  几个世纪以来,近海水域一直被当做是倾倒垃圾和多余杂物的场所。塑料是所有垃圾中最多且最容易找到的。海龟会误把塑料当做水母而吞下去,信天翁和海鸥在水面盘旋时,又会把牙刷、玩具、打火机等误以为虾吃进肚子,一直堵塞消化系统而窒息或最终因饥饿死去。

  美国海洋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埃里克森表示,塑胶垃圾会像海绵般吸收碳氢化合物及杀虫剂等人造化学毒素,再辗转进入动物体内。也许现在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各色大鱼大虾正是我们投入海中的那些废弃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日本曾发生一起集体汞中毒事件,起因是位于海湾附近的氯乙烯工厂向海洋倾倒含汞的工业废料,导致水中的鱼和贝类中毒。但生活在那里的人并不知情,日积月累,汞在人体内积累。到上世纪50年代,数百人死亡。更令人心悸的是,婴儿一出生便患有软弱无力、肌肉痉挛等症状。

  石油泄漏

  在成百上千种流入海洋的有毒物质中,石油是毒性最大的一种。污染性石油的来源包括石油运输、石油勘探和轮船正常操作中的渗漏。

  流入海洋中的石油会以极快的速度展开,成为一层薄层,栖息于海水表面的微小有机物,一旦沾染上石油便无法存活。鱼类也在不同程度上被石油损害,石油如果沾染在其腮上面,就会干扰正常呼吸。

  石油的存在,也给海洋上空的鸟类宣判了死刑。鸟类羽毛表面有一层防水性体油用来抵御潮气侵入,倘若失去这天然保护层,会导致鸟儿极易受到水与寒冷温度的伤害而死亡。

  自人类工业化进程的脚步跨入海域那一刻起,已经发生的泄油漏油事件不胜枚举。1989年,阿拉斯加海域,“埃克森·瓦尔德”号游轮在浅滩上触礁,1100万加仑的天然石油顺着海水蔓延。在随后清理海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死亡的数目触目惊心,数以百万计的鱼被冲到岸上来,三千多只水獭,近三万只海鸟,还有海豹,和受伤的或死去的鲸鱼。

  海洋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在影片《海洋》中得到回答,但片尾人鲨共舞的画面留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这是一片不应当有杀戮和污染的蓝色圣地。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最后的希望。

  ●对话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晏瑲 

  海抛:抛掉的是海洋意识 

  张晏瑲,台湾海洋大学硕士,英国邓迪大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兼职副教授。兼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水法律、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绿海副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会如何作用于人类?  

  张晏瑲:我们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很多小的岛国,就会不见,比如马尔代夫。但目前最直接的危机不是海,而是人为带来的垃圾。台湾一位导演自费到马尔代夫待了很久,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沉没》,在片中你会发现,这个地方有很漂亮的海岸线,但是海岸线的外围全是垃圾,岛上的人不是被海水淹没而是被垃圾挤压得没有生存空间。  

  我年轻时曾在海岛服役,当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驱逐非法捕鱼的渔船。在临检中,常常会缴获一桶桶氰酸钾,这种水溶性化学品洒向水面,无色无味,十几分钟后死鱼就会浮上水面。这样的鱼被人食用后,毒物会一直滞留在体内,无法排除。  

  每年每个国家都会发布MSY(最高捕鱼量),国内捕捞大部分以养殖为主,自然捕获量很少,从这个讯息可以看得出我国大陆沿海资源因为污染已近耗竭。现在日本的养殖很少,捕量更多来自于远洋渔业,他们有很强的船队,续航力很强,可以开到南极去捕南极虾、鲸鱼,一条船就是一个工厂,捕获、加工一条龙。但用这样的方法又会造成其他海域的污染。 

  《绿海副刊》:现代人喜欢在海边度假,或定居于沿海城市已渐成一种趋势。这样是否会对沿海的生态造成一些影响?  

  张晏瑲:据《财经》杂志报道,在国内各大城市调控房价的背景下,有两个地方的房价仍逆势上扬,秦皇岛和海南。这说明人们对海边居住还是很有向往的。  

  英国南海岸线城市南开普敦曾挂牌出售一处海岸别墅,标价一英镑。不是广告,不是噱头。这栋独特的别墅二十年前距离海岸线五百公尺,而现在一推门,人在悬崖。就是因为缺少湿地保护而导致的海岸线内缩。国内目前还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但不表示以后不会遇到。  

  伴随着旅游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大量的人群涌入沿海地区,海岸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潮汐和陆地交接的地方,有很多湿地受到破坏。湿地具有生态调节功能。一般人认识不到湿地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还缺少一部海岸地区管理法。没有一部法律限制海岸地区的开发,房地产现在为所欲为。要有“°″““ι“P“h““d”(意为“未雨绸缪”)的意识。一定要防患于未然。我们现在不去处理这个问题,以前别人面对的生态浩劫就是我们以后要面对的。 

  《绿海副刊》:远洋航行的船只是不是也会对海洋造成污染?听说泄入海水中的大量污水,曾经是被允许的。  

  张晏瑲: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环境污染作了专门规定。陆源污染占到整个海洋环境污染的70%以上,这个部分可以从源头上处理。 

  还有很大一块是海洋使用中的污染。  

  有一种现象叫做海抛。船只一出领海,把所有船上的废弃物全部扔向大海,包括压舱水、油污、人的排泄物、厨余等等。国际海洋公约只是规范到了有毒物质的排放,并没有规制到已经航行在船上的人的行为。海抛的不仅仅是垃圾,还有核废料,用铁桶水泥加固,然后直接海抛。日本地震的时候,我第一个不是担心日本的电厂,日本在海底丢弃了很多核废料,一旦受到挤压后变形泄漏了,后果不堪设想。 

  《绿海副刊》:目前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法律法规可以依据?  

  张晏瑲:目前通行的海洋法是1982年联合国的《海洋法公约》,我国于1996年加入。但这个公约也有缺陷,它侧重于在会员国之间怎样去分配海洋资源,却没有关注污染发生后怎样规制,没有规定如果违反相关规定怎么样处罚。有法和没法一个样。国内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少数有关海域的法规里走在时代前端的。它对海域功能进行了划分,比如养殖业,鱼群鱼种富裕的区域在交配生产期休渔禁渔,立法理念非常前沿。但遗憾的是,这部法律只是划分了功能,缺乏一个协调的机构。 

  《绿海副刊》:缺乏协调机构的后果是什么?  

  张晏瑲:遇到一个事件,涉及到不同部门的时候,最终需要听哪一个部门的?例如现在正在进行的康菲事件,这并不是单一事件,是一个复合性灾难,必然需要不同部门去协调。第一个海洋环境污染,渔政部门应当考虑要怎样把渔业资源的损失降到最低,那就需要把溢油的面积限制到最小,而有能力这么做的是海监部门。漏油事故后,港口的所有船只要进出,航道是不是要变?会不会有安全方面的忧虑,又需要由海事部门来协调。国内最缺乏的就是这个机制。 

  《绿海副刊》:对于类似事件,国外是怎么处理的?  

  张晏瑲:全世界范围内有两个国家有海岸管理法,加拿大和美国。  

  加拿大1996年颁布,给海域执法的部门规定了非常清晰的权利义务。当各个部门的权利义务、管辖权责不清时,由加拿大的渔业海洋部作最后的决定。相当程度的授权给其中一个部门,最大程度保证了协调。  

  美国在奥巴马上台之后,刚好也发生了石油公司漏油事件,政府马上成立一个直接向总统报告的国家海洋委员会,横向协调,各个部门首长商讨协调,事后从临时机构确立为常设机构。 

  《绿海副刊》:您认为这次康菲石油泄漏事件的关键问题在什么地方?  

  张晏瑲:个人观点认为索赔要留到最后,当务之急,应先把损失降到最低,把溢油部分抑制住。现在油污染范围完全是在内海,如果一旦控制 

  不住,到了外围,结果可能发展成一个国际事件。 

  《绿海副刊》:保护海洋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  

  张晏瑲:法律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环境保护必须从小地方做起。海洋有再生能力,谁都不可否认,但目前的污染已经超过了它自净的能力,如果所有的作为都是在可持续范围之内,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严重。我们需要think it out of the box (意为“开阔思路”),站在更高点上。  

  国人的海洋意识不够。中华民族一直是以中原为主的农业国家,耕者有其田是国人的传统观念。可是,我们的领土不单纯只是陆地,海域也是。总面积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绝不可忽视。 

  ●1999年12月12日,“埃里卡”号发生断裂事故,法国西海岸被300万加仑石油污染。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19日,载有1800万加仑燃油的“普雷斯蒂奇”号在西班牙海域沉没,泄漏200万加仑石油。同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11年6月4日,中国渤海湾蓬莱,由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19B3号油田开始发生漏油事故。  

  主要石油泄漏事故  

  链接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湾克斯托克1号探测油井发生井涌,约1亿4000万加仑原油泄漏入海。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瓦尔德”号在威廉王子岛海岸搁浅,原油泄漏量达1100万加仑。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2年12月3日,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海岸搁浅,2000多万加仑原油泄漏。  

  ●1993年6月5日,“布里尔”号搁浅在苏格兰东北的设特兰群岛海域,泄漏了2600万加仑石油。  

  ●1996年2月15日,“海洋女王”号在威尔士海岸搁浅,1800万加仑原油泄漏。致超过2.5万只水鸟死亡。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关于 环境 海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