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传播训练营首期:环境报道科学的才是负责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7日10:46  科学松鼠会
工作坊现场 工作坊现场

本期坊主:前南周记者、现财新传媒高级编辑、环境科技新闻部主任李虎军 本期坊主:前南周记者、现财新传媒高级编辑、环境科技新闻部主任李虎军

《三联生活周刊》把PX事件做上封面的李菁 《三联生活周刊》把PX事件做上封面的李菁

松鼠会成员、环境生物学在读博士、天津理工大学教师白鸟 松鼠会成员、环境生物学在读博士、天津理工大学教师白鸟

  作者:桔子帮小帮主

  引子

  姬十三翻出科学松鼠会的陈年旧梦:团聚科学写作者的力量。科普写作早就身体力行,而进军新闻界的愿望也从未浇灭。要是能给新闻报道资深人士和入门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多好。反复商讨,否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09年终于付诸实施,可惜规模有限,匆匆收场。

  今年初,杜邦中国出现了!杜邦是什么。油气公司?创可贴品牌?做避孕套的?化工企业?你很有想象力,可惜都不对。他们的定位是“科学公司”,同时希望促进科学传播。这和松鼠会不谋而合。于是双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科学报道工作坊孵化出壳:记者、松鼠会成员、科学家将在此切磋科学事件报道的技法。

  2011年8月,我们联络媒体从业人员、资深科学报道新闻人,一起针对需求进行研讨。“科学记者怎么让靠谱专家搭理自己?”“怎么帮读者辨析孰是孰非?”“如何把握报道的平衡和客观?”“怎能又准确又通俗?”“有没有适合文科记者的科学入门读物?”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多,表示交流多多益善!

  这里回顾的是第一次线下工作坊“污染与环保”。

  环境报道是什么

  污染!

  回答正确,但不全是。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能源、食品安全,甚至北京暴雨,都算广义的环境报道。这类新闻不仅有负面的。当然负面报道最能构成新闻由头,只是要注意不要夸大事实。比如武汉三个女婴吃了圣元奶粉后性早熟,媒体报道中矛头直指圣元奶粉环境激素超标。事实上从科学的角度说,要得到结论,必须论证武汉的孩子有性早熟的比例是多少,吃圣元奶粉后有没有改变。从目前的证据,不能说圣元奶粉导致了性早熟,这就是媒体夸大事实了。

  而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科学报道要拿数据说话。一个经常存在的问题是:数据找不到。企业不提供,官方不提供,甚至有的专家也不给。其实做过科研的人可能有体会,数据未必问人,看论文就好了,尤其是英文的。好的文章源头(各种数据库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相当于把良莠不齐的文章删选了一遍。

  下面将以PX事件开刀说问题。

  封面文章 诞生始末

  本次工作坊的重点点评对象是PX事件。PX是一种芳香烃,生活中离不开它,连虎军老师身上的休闲西服也离不开PX(因为面料是聚酯的)。PX需要化工生产,厂址就成了问题。多年前就有过反对声音。后来当事公司们没有吵架,反而和当地社区互动和沟通,组织民众参观工厂,了解工厂状况,缓解了不信任。

  谁知近年厦门、大连又起风波。PX项目为数众多,可中国每年还要大量进口。这意味着发改委还会再批新的PX项目。针对最近的PX争议,三联周刊做了封面文章《搬不动的化工厂》。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李菁。

  科学新闻和社会新闻一样,最重要是找核心问题,也就是PX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PX究竟有没有毒,是不是像外界盛传的那样有高致癌性。李菁坦言,去之前自己和大连市民一样,也站在游行队伍立场上,觉得PX项目该关。毕竟无风不起浪嘛。要是没毒,民众反应怎么会这么激烈?

  从科学的角度,专家争议很多,让李菁有点无所适从,于是她先找到国家发改委负责石化项目的官员,想从PX行业规范理这件事。二人进行了4小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包括社会因素如何导致了如今的局面。这让她发现“科学事件”里其实掺杂了很多因素。那PX项目为什么会在大连闹大呢?和大连当地社会背景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李菁希望探寻的。于是她采访大连各界,结果发现持质疑态度的人都是从网上传言得来的依据。在行业内看来完全符合科学规范的东西,竟被一步步夸大危害,甚至被阴谋化。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下,我们离不开化工行业和化工产业,这是基本前提。李菁说,在这个前提下,一个项目的建立和维持实际上是多方利益互相角力的结果。虽然行业有行业的看法,但在现实环境中,不能单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理解,比如PX在大连完全符合行业规范,而且体量很小,即便发生污染也不会像大型化工厂那么有危害。但项目一定被城市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的认知程度所左右。事件发展到最后所包含的众多社会因素,正是新闻报道需要层层剖析的。

  PX科学白鸟谈

  白鸟的专业是环境生物学, 据她观察,现代人对化学品具有奇特的恐惧感和仇视感。

  情景一:和家人买水盆,有人造石台面还有陶瓷台面。家里人义正词严:“化学的不要!”白鸟:“哪有不是化学的啊……”

  情景二:福岛核泄漏,打扫卫生的阿姨劝白鸟菠菜不要吃,会“富集辐射性物质”。

  她特别希望有话语权的记者能帮大众去除对化学品和化工厂的偏见。这次工作坊恰是她专业相关,她和松鼠会成员游识猷、橡树村一起准备了详实的科学教材,她更为能现场解惑从天津赶来。

  前面说到化学品未必是危险的,那如何了解你拿到的东西是不是危险呢?白鸟提供了两个安全信息查询渠道:ICSC(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片,中文网址http://icsc.brici.ac.cn)和MSDS(材料安全数据表,中文网址http://msds.anquan.com.cn)。从中可以了解不同化学品的安全性、毒性和在化工行业中的特性。

  其中最关键的两个指标,其一是某化学品的LD50,即半致死剂量(50% lethal dose)。粗略的理解是100只小动物,吃了这个剂量后,一半死翘翘,一半能苟活。它的单位是mg/kg——很好理解,这个量和体重成正比。比如维生素C的LD50是11900(mg/kg),就是给大鼠喂3克Vc(这可是相当大的剂量),一半个体会撑不住。需要注意的是,LD50是急性毒性,判断化学品的害处还要考虑慢性的如类激素效应、致癌性等,而很多这方面的效应还待确认。

  另一个重要物理性质是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不懂吧……简单说,这指标描述的是某物质在动物体内的积累能力。怎么讲呢?

  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脂肪里,有些则易溶于水。辛醇代表脂肪,那些容易溶解在脂肪中的物质,就容易在动物脂肪中积累。比如我们甚至可以在南极企鹅体内检到DDT,当然人还没在南极用DDT,可因为它的脂溶性特别强,所以竟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了离人类很远的生物体里。

  脱开数据,具体到PX事件项目。理想情况下,每个项目都会做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有防护措施抵御狂风骤雨的来袭;也会评估发生泄露后的影响。从法律上来说,一个项目不能说关就关,还是要做评价,并信任评价。

  有人当即表示,最关心PX项目建设过程当中信息的公开性,防护措施有没有做到,人民去哪儿查。正如虎军老师所说:信息不透明就会扩大不安全感。

  李菁也说,一个报道不能只把某项目当发泄口,而要讨论中国的化工行业如何建立起成熟、令人信服的标准。这才能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由“专家”引开去

  科学新闻中总要采访专家。大家一致认为,记者对专家要甄别,看他有没有专业背景。比如PX事件中,要查哪个专家写过PX方面的文章,并要确保他没有利益关联。有些专家说厂址一定离城市100公里,这种观点非常影响大众,可李菁仔细查过,并没找到任何依据(这专家不是唯恐天下不乱么……)。

  参与者立马应和,其实现在很多危机都是信任危机。没人好好说一说,大家也没法静下心听不同的意见。有时候院士说了个结论,回头一查其实根本不靠谱。当场有人反问记者,听到院士说这个结论,有没有追问他根据在哪里。没错,记者一定要自己做判断,看院士的说法能不能让自己信服,毕竟专家不等于证据。

  新的问题又来了,假设一个靠谱科学家说某物质的致癌性在科学上还没研究透,怎么办?

  白鸟的意见是,一般的物质都有个安全阈值。不可能阻止完全不接触某物质,只要规定在安全的剂量范围就可以。比利时在98年曾发生过政府集体辞职,因为鸡饲料掺有二噁英,鸡饲料里有,很可能鸡肉就有,鸡肉会被人吃,二噁英在脂肪组织蓄积能力非常强,不会被代谢,人就慌了。风波平息后,有科学家计算一下,如果老百姓真吃到这种鸡,连着吃50年,每天吃半只才能得癌症!

  其他思考

  工作坊不是光听不练,有个环节是所有参与者分小组实战。本次的形式是就一些著名环境问题各抒己见。

  在癌症村报道的讨论中引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报道癌症和污染之间关系很难做。白鸟的解答是,确实很难有证据支撑这个关联。一个切入方法是记者不要亲自去探究病因、看发病率,而是直接取水体、土壤,让第三方做污染物浓度检测,如果超标就可以揭黑了。虎军点评:全媒体不等于全面解决问题的媒体。央视曾经做过一项报道,之后卫生部启动了调查,对媒体报道的几个县做了检查,在有些地方没有关联,但有些确实相关。这样,媒体责任已经起到了。

  水电开发的争议最多。环境评估可能有科学方面的定论,但社会层面无定论,很多力量和利益在里面综合博弈,各种声音不断冒出来:当地民生经济发展的矛盾纠结(在有些地方,开发水电是当地人改善生存状态唯一的机会),生态的争议(鱼类河流需求是否要满足、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迫切需要,还有无序开发、环评程序违规等问题。科学报道就是要呈现科学和社会的关系,理性呈现不确定性。各种和水电话题有关的个案,都是智力、心态和价值观的征服。

  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议也是百花齐放。在科学界置疑气候变化声音是微弱,然而人们却听到极大的声音。媒体平衡和科学界的平衡不相称,有可能改变问题本身的性质,这其实是媒体的失当。而真实还原科学问题中的争议,才恰恰是科学报道的底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