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塔里木河风头水尾的奇迹:防护林阻击荒漠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3日22:13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社库尔勒10月23日电 题:塔里木河风头水尾的“奇迹”

  中新社记者 王曦 吴博

  风沙肆虐,淡水短缺……五十多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河地区的人们始终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进行着抗争。然而,就是这样一片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大沙漠边缘地带,却发展成为著名的“瓜果之乡”,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地处内陆的塔里木盆地呈典型温带荒漠性气候特征,风沙大、水源少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尤其是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往年每当重大自然灾害过后,都产生大量被迫弃耕的土地。

  因此,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势在必行。1亩相对耗水的棉花搭配3亩耐旱的红枣,这样的“棉枣配”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收入大致相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灌溉用水;在棉田周围大量种植甘草,也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甘草的根可做中药原料,枝叶做饲料;畜牧业产生的废物变身为农作物的上好肥料,从而减轻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等等。

  如此一来,农业生产便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投入少、污染小,可最大限度规避不利的自然条件,又能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互补、效益最大化。

  记者近日通过走访发现,以红枣、棉花、鹿茸、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主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多个农垦单位,为风头水尾之处的当地人民做出了不少积极探索,从而兼顾经济效益,又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防护林“阻击”土地荒漠化

  上世纪90年代末,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塔克拉玛干和库鲁克塔格两大沙漠以每年5米的进程加速合拢;年均16次的发生频率,也使其成为中国沙尘暴四大来源地之首。

  防护林由于具有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被视作土地荒漠化的最大“克星”。基于此,位于两大沙漠“夹缝地带”,古丝绸之路“绿色走廊”的兵团农垦区多年来坚持植树造林,勇担“生态卫士”重任。

  做好天然植被保护恢复、人工防风基干林、农田林网和居民点绿化,以及其它防沙固沙、节水等措施,一条300多公里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已经成形。

  记者现场看到,沙丘在一片片防护林前停止了前进脚步,有的堆积达2米多高。

  作为生态工程的见证者,护林员王宪华在此已经度过了11年岁月。在他看来,防护林使当地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他也透露,这项浩大的环境工程目前也存在资金不足,工作人员待遇低等问题。因此,防护林“阻击”荒漠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水资源“算计到不能再算计”

  “夫山泽广大,则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饶,则桑麻易植也;荐草多衍,则六畜易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

  然而,作为流经南疆的重要河流,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过去常年因无序开荒和无节制用水等因素,干流水量日趋减少,下游大西海子以下360多公里的河道长期断流,植被大量枯死,两岸出现大片盐碱地,缺水导致的荒漠化也让老英苏村等居民被迫迁移,形成“无人村”。

  为此,从2002年起,中国投入107亿元人民币,开始实施塔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2010年5月,该河实现了自1972年以来的首次非汛期干流水量到达下游,流域地下水水位回升明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该河下游300多公里河道两岸植被如今恢复生机,生态恶化的趋势也得到初步扭转。

  此外,沿岸人民的节水之举同样功不可没:精确的滴灌技术取代了大水漫灌、春耕前制定细致的用水方案、鼓励节水的政策措施出台……有着“水管家”之称的三十四团场水管站站长徐著对此深有体会,用水“算计到不能再算计。”

  如今,曾经干涸的塔河河尾台特马湖再现一片波光粼粼。(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